【新闻视角】
《新说唱2025》:说唱综艺“洗牌”浪潮下,如何守住文化“筋骨”?
2025年,说唱综艺市场迎来新一轮“洗牌”。爱奇艺《新说唱2025》以“颠覆性”赛制、多元化选手阵容和深度文化融合引发行业热议。在流量逻辑与艺术价值、商业诉求与文化责任的博弈中,这档老牌IP能否在创新中守住说唱音乐的“筋骨”,成为舆论焦点。
赛制革新:从“竞技场”到“生态实验”
本季《新说唱》彻底打破传统晋级模式,引入“厂牌联盟战”“跨圈层创作任务”等机制。选手不再以个人为单位竞争,而是需与不同风格厂牌合作完成主题创作,甚至需融入戏曲、电子音乐等跨界元素。节目总导演李明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希望打破说唱圈的‘内卷化’,通过外部刺激激发创作活力。”
这种“生态化”设计迅速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赛制倒逼选手突破舒适区,例如第一期中,来自地下的硬核说唱歌手“铁肺”与流行音乐厂牌合作,将方言俚语与电子旋律结合,意外诞生爆款《巷子里的波普》;反对者则质疑,过度强调“融合”可能稀释说唱的核心表达,某知名音乐博主发文称:“当八分音符变成电子音效,当押韵被戏曲唱腔替代,这还是说唱吗?”
选手迭代:从“地下英雄”到“多元共生”
本季选手构成呈现显著代际更迭特征。据统计,00后选手占比超60%,其中不乏海外留学的音乐制作人、短视频平台成长的新生代博主,甚至出现AI生成虚拟rapper“Cyber-Z”。节目组特意设置“老炮儿观察团”,邀请热狗、GAI等往季冠军坐镇点评,形成“传统派”与“新势力”的直接对话。
这种代际碰撞在节目中屡见不鲜。第二期中,虚拟rapper“Cyber-Z”用算法生成歌词质疑“说唱必须真实”,引发老炮儿团集体反驳。热狗直言:“技术可以模拟韵脚,但无法复制地下浴室里憋出的愤怒。”而年轻制作人则反驳:“说唱的本质是表达,AI何尝不是新时代的‘街头诗人’?”这场争论迅速登上热搜,折射出行业对“何为说唱”的根本性思考。
文化责任:在流量与初心间寻找平衡
面对市场压力,《新说唱2025》选择主动承担文化传播使命。节目联合中国音协发布《说唱音乐创作白皮书》,明确提出“去低俗化”“强化地域文化表达”等创作导向。第三期中,选手需以“非遗传承”为主题创作,来自贵州的“山歌说唱”组合将侗族大歌与Trap节奏结合,作品《梯田夜话》被文旅部选为乡村旅游推广曲。
这种“文化赋能”策略获得官方认可。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负责人评价:“节目证明,综艺可以既有流量又有思想,关键在于找准文化契合点。”但也有评论担忧,过度强调“正能量”可能限制创作自由。对此,李明回应:“我们从未要求选手唱赞歌,只是希望他们记住,说唱最初是底层发声的工具,这个基因不能丢。”
行业观察:洗牌浪潮下的生存法则
《新说唱2025》的探索,折射出整个说唱综艺赛道的转型焦虑。据艺恩数据统计,2024年全网说唱类综艺数量同比下降37%,但单期平均播放量增长210%,市场呈现“精品化”趋势。某视频平台高管透露:“观众不再满足于看选手吵架,他们要的是有思想深度、能引发共鸣的内容。”
在这场“洗牌”中,守住“筋骨”成为关键。正如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佟雪娜所言:“说唱可以融入电子、摇滚甚至戏曲,但必须保留‘真实表达’的内核。技术会变,形式会变,但让弱势群体发声的初心不能变。”
目前,《新说唱2025》豆瓣评分8.2,创系列新高,但其能否持续引领行业变革,仍需时间检验。可以确定的是,在这场关于“何为说唱”的持续争论中,中国说唱文化正在完成又一次自我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