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这种新兴的娱乐形式,应该有所规范,避免再次充斥着荒诞的“神剧”,例如那些荒唐的竖版“手撕鬼子”。随着微短剧在市场的快速崛起,它展现出了极大的活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不少人对此表示赞赏。然而,部分涉及抗战题材的微短剧仍然在走着“神剧”的老路,让人不禁担心,是否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历史认知。
7月21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了《管理提示》,明确指出,虽然微短剧的形式具备巨大的潜力,但一些抗战题材微短剧正在不断加入过多不切实际的“神剧”元素,这样的创作不仅显得不专业,而且有可能误导观众的历史认知。总局对这些剧集的界定是:“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如果深入探讨其中的规范,大家就能发现一些耳熟能详的案例。比如,有些“神剧”将现代科技硬生生地塞进抗战时期,出现了“激光测距的反坦克火箭筒”之类不合时宜的设定;甚至更夸张的是,“带着手机回到1944”的情节,剧中的角色可以在抗战时期使用手机,不仅还能接通信号,还能看见日本投降的视频。这种剧情不仅让人哭笑不得,还把抗日战争的艰辛变成了一场笑话。
不仅如此,那些“飞檐走壁”或“裤裆藏雷”的荒诞情节,早已让人失去了对剧集严肃性的期待。更离谱的是,剧中竟然会出现“机关枪一样的射速的绣花针”,甚至“往天上丢个手雷就能炸掉日本飞机”的神奇操作。这种过分夸张的剧情设定,无疑是对历史的戏谑。
抗日战争中的先烈们确实英勇无比,但他们的英勇并非来自超自然的力量,而是源自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而很多微短剧却错误地将这些英勇事迹包装成了“肉体成仙”的神话,不仅丧失了历史的严谨性,也弱化了抗日战争的真正意义。
例如,某些剧集还将情节设定得异常“超人化”,如村民用弹弓打败日军、或是童子军缴械正规军、甚至出现“中枪者死而复生”的荒诞情节。这样的创作显然违背了历史的基本常识和尊重。
对于日本军人的刻画,也常常引发争议。我们并非要求将日本军人描绘得无比强大,但也不应把他们塑造成“智商欠缺、毫无威胁”的布娃娃。例如,一部剧集《七七事变,师父让我下山》中,男主角拿着大刀冲向全副武装的日本军人,然而这些日本军官却像失去控制的木偶,完全不反击,只是等待被“砍”。这样的剧情显然失去了真实性,也极大削弱了抗战的历史价值。
同时,这些神剧还常常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虽然个人英雄主义在某些情况下值得肯定,但这些剧集却将抗日战争这种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事,简化为一场个人的情感纠葛。例如,有些剧集将男主角的抗日动机归结为“为了争回心爱的姑娘的芳心”,这类情节完全违背了历史剧应有的严肃性,反而显得肤浅和虚伪。
那么,为什么这些神剧会屡见不鲜?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很多观众真的喜欢看这些“神剧”。创作者们的思路也很直接,市场需求在哪里,他们就拍哪里。尤其是微短剧制作周期较短,能迅速根据市场反馈进行调整。一开始为了追求所谓的“爆款”,许多剧集可能借用了“神剧”的套路,而市场反应确实不错,结果这类剧集越来越多。
当然,也有不少质量较高的战争剧集,但由于这些剧集的制作难度较大,且数量相对较少,市场上充斥着更多的神剧。严肃的剧集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资金进行打磨,而那些简单易拍且市场反响良好的微短剧则能迅速占据市场份额。
面对这种现象,广电总局的规范出台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些规范不应被视为“锁链”,而是对创作的一种合理引导。规范抗战题材的创作,校准历史观和艺术观,是我们每个影视创作者都应承担的责任。
各位看官,大家觉得这些规范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