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 2025 年 7 月 31 日全球预映的电影《731》,在临近上映前突然从票务平台下架,影院排片信息清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争议。这部聚焦侵华日军 731 部队细菌战罪行的影片,从筹备到撤档的波折历程,折射出历史题材创作在审查制度、国际舆论、资本博弈等多重因素下的生存困境。
一、技术层面的直接障碍:许可证与密钥的双重缺失
影片撤档的直接原因是未取得国家电影局颁发的《电影公映许可证》(俗称 “龙标”),导致无法生成影院放映所需的数字密钥。根据行业规则,电影必须在公映前完成许可证申领和密钥分发,而《731》截至原定上映日仍未完成这一流程。对比同期上映的《南京照相馆》(7 月 25 日上映,7 月 11 日获许可证),《731》的审查进度明显滞后。
审查流程的漫长与反复修改是关键。影片涉及活体解剖、冻伤实验等极端血腥场景,尽管已通过初步审核,但为平衡历史真实与社会接受度,制作方被迫多次调整内容。例如,将 36 种人体实验画面改为黑白镜头,整体删减 60% 内容,时长从 180 分钟压缩至 72 分钟,但仍有 12 组镜头未能通过最终审核。这种 “显微镜式审查” 不仅耗时,更导致宣发节奏严重脱节 —— 片方自 7 月 7 日后停止更新官微,未启动预售和路演,主流媒体亦未获得宣传物料,形成 “零宣发” 状态。
二、国际政治博弈与资本干预
日本政府的直接施压成为重要外部变量。日本外务省向中方递交 23 条外交照会,要求将 “731 部队” 改称 “旧日军防疫部队”,并删减 70% 敏感内容,甚至威胁召回驻华大使。日本右翼团体在雅虎日本发起 “停止历史歪曲” 请愿(8.3 万人签名),并通过海外 IP 组织 180 万条模板化举报,理由包括 “血腥影响青少年”“破坏中日友好” 等。值得注意的是,60% 举报 IP 集中在东京地区,且与日本外务省官网措辞高度一致,被指存在组织化干预迹象。
资本层面的阻力同样显著。影片筹备初期,某投资公司因收到境外 “警告函” 突然撤资 8000 万,后期中影集团注资 1.2 亿才完成制作。这种资本渗透与审查制度形成合谋,导致《731》在与《南京照相馆》的档期竞争中处于劣势 —— 后者背靠中影发行,排片率达 38%,而《731》撤档前排片率近乎为零。
三、社会舆论撕裂与伦理争议
国内舆论围绕影片的历史教育价值与伦理边界展开激烈交锋。支持者认为,731 部队的暴行远超影片呈现(如活体解剖婴儿、孕妇细菌实验),艺术化处理是对历史的基本尊重。哈尔滨 731 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担任历史顾问,确保 80% 场景有档案支撑,片尾更计划滚动播放 3513 名受害者名单。反对者则以 “保护青少年” 为由,通过家长委员会发起抵制,认为血腥画面可能造成心理创伤。这种分歧在缺乏分级制度的背景下被放大 —— 教育部将影片列为高中历史选修课素材,而部分家长援引《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全面屏蔽。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上出现 “精日” 群体与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合流。有学者宣称 “731 部队纯属虚构”,与日本右翼否认暴行的叙事形成呼应。这种舆论操控与境外势力干预共同构成对历史真相的合围,迫使审查部门在 “揭露历史” 与 “社会稳定” 间艰难平衡。
四、制作方策略失误与行业生态
片方的宣发策略被指存在重大失误。尽管 “想看” 人数超 300 万,但从 2024 年 9 月 18 日定档到 2025 年 7 月 31 日撤档,官方始终未明确区分 “预映” 与 “公映” 概念,导致观众期待与现实落差巨大。行业分析指出,“全球预映” 本质是小范围试映,而片方未及时澄清,反而加剧了舆论混乱。此外,导演赵林山此前拍摄中日恋爱题材影片的经历,引发部分观众对其能否驾驭严肃历史题材的质疑。
更深层的行业生态问题浮出水面。历史题材电影审查标准的模糊性,导致创作者陷入 “自我审查” 困境。《731》剧本修改超 20 稿,最终版本与原始构想差异显著,折射出 “揭露历史真相” 与 “避免煽动仇恨” 的永恒矛盾。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当宏大叙事遭遇审查门槛时,个体化叙事反而获得更大生存空间”。
五、未来走向与历史记忆的存续
尽管撤档已成事实,但影片的最终上映仍具确定性。黑龙江、吉林、山东三省宣传部联合出品,国务院新闻办将其列入 “抗战胜利 80 周年重点文艺作品”,这种政治背书为影片提供了制度保障。制作方表示将继续修改,并可能延期至 9 月 3 日抗战胜利日或年底上映。
这场风波本质上是历史记忆生产与现实政治需求的博弈。《731》的撤档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的方式需要平衡真相揭露与社会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回避或妥协。正如香港重映的《黑太阳 731》所揭示的:面对历史需有勇气与坚持,而非回避与妥协。在日本右翼持续否认暴行的当下,《731》的存在本身即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 —— 正如导演赵林山所言:“我们不是在拍电影,是在给 30 万亡魂写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