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搜上出现了一件让人感到无奈的事情,那就是关于《年轮》的原唱之争,令张碧辰和汪苏泷这两位演唱者与创作者之间产生了纷争,结果真是让人捧腹。
难道原唱或者首唱的身份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在流行音乐的历史中,很多歌的原唱并不等于它在民间的归属。大众更倾向于记住那些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演唱者。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认为《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是由童安格演唱的,但实际上这首歌的原唱是裘海正,这个事实在百科上都有明确的说明。可是,裘海正的版本几乎没人提及,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都是童安格的演绎。
关于这首歌,原来有这样一个故事。提到裘海正,她与另一首经典歌的故事也颇具相似之处,涉及到创作者与演唱者的男女版本。谈到《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90后、00后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游鸿明的男声版本,而实际上,原唱与首唱依旧是裘海正。正是裘海正让这首歌早早走红,游鸿明借此在流行乐坛立足。
不过,后来游鸿明在发行自己演唱专辑时对这首歌进行了重新演绎,换上了创作者和男性的视角,给人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因此更多的人听到的是他的版本,这首歌也因此成为了他的标志之作。
这些故事与《年轮》的原唱之争如出一辙,展现了创作者与演唱者在同一首歌曲上的性别差异,但那时却并没有引发争论,谁也不在意所谓的原唱标签。
关于原唱与首唱对歌曲的影响,其实也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许多歌曲我们听到的并非原唱或首唱版本,不过我们依然更青睐那些唱得感人的版本。例如,《好大一棵树》的原唱是张晓梅,但大多数人一听就会想到田震的版本。还有《天路》,这首韩红的代表作,其实首唱是巴桑,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又有多少人会去想韩红以外的版本?
因此,我实在搞不懂如今的流行乐坛究竟发生了什么,一首歌的原唱标签为什么变得如此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