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晨的成名,离不开电视剧的助力。
现在,歌曲的流行早已不再完全依赖于自身的魅力。随着影视剧在屏幕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展,很多歌曲逐渐变成了影视剧的“配料”,可以说,除非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爆红,否则单凭一首歌想要独立走红是相当困难的。就拿歌曲是否“火”这个标准来说,如果它能够横跨不同年龄层,那么基本上可以判定它的流行程度。比如,10岁的孩子知道这首歌,70岁的老人也知道这首歌,这时我们可以说,这首歌真的火了。
但想要做到这种程度,单纯的歌曲火爆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依附于电视剧或者电影的热度。就像你看到10岁的小姑娘和70岁的大妈都在看同一部剧,那肯定是这部剧足够火,能够在电视台反复播出,产生跨代的观众群体。张碧晨能走到今天,正是借了影视剧的“东风”。
例如,《凉凉》来自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年轮》来自《花千骨》;《不要忘记我爱你》出现在《神犬小七》里;《笼》则是《消失的她》的插曲;《光的方向》与《长歌行》紧密相关;《如故》源自《周生如故》;《如初》则来自《与凤行》。此外,张碧晨还创作了《字字句句》。至于《开往早晨的午夜》和《舍得》,似乎并非来自电视剧的歌曲。
值得一提的是,张碧晨的两首歌曲《年轮》和《舍得》,分别由汪苏泷作词作曲。这一事实也彰显了张碧晨作为演唱者的才华。
谈到电视剧,《花千骨》无疑是一部标志性的作品。曾经,这部剧的改编引发了原著粉的不满,剧中的情节改编被批得一无是处。不过我并没有深入阅读原著,只是凭记忆对剧版的《花千骨》进行了一些浅评。当时,这部剧的播放是伴随着赵丽颖的爆火。可以说,赵丽颖因《花千骨》才获得了如今的巨大人气。
《花千骨》这本小说,可以说是网络小说中的一座“丰碑”,一提到网络小说,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到它。所以,无论谁演《花千骨》,都逃不过走红的命运。赵丽颖可能当时并未意识到,这部小说在网络文学中的地位之高,但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无知”,她才能够用心去演绎,从而打动观众。
另外,对于《花千骨》里的师生恋,最初我也不太理解,尤其是为什么它能受到这么多女生的喜爱。毕竟,这种情感的设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男女恋爱,而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但是不久前我才恍然大悟,女生理想中的伴侣,或许就是那个可以依靠的师父,只不过这种关系不能局限于师父与徒弟之间的那种身份束缚。而这,正是《花千骨》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电视剧一火,女主角赵丽颖迅速走红,而随之而来的,还有剧中的歌曲《年轮》。
然而,张碧晨如今却放弃了演唱《年轮》的权利。版权争议在娱乐圈并不少见。记得当年《春天里》这首歌,旭日阳刚唱得火遍大江南北,结果汪峰却不同意继续演唱,最后把版权收回了。刀郎也曾做过类似的事情,把几首云朵演唱的歌曲收回,这些歌当时都非常好听。
若回望更早的时候,版权问题似乎没有这么频繁。想象一下,如果梅艳芳的代表作被作词作曲者收回,那她的事业岂不是要“完蛋”?没有那些歌,梅艳芳的音乐生涯或许就会遭遇重大打击。毕竟,那些歌曲几乎构成了她的音乐标志。
因此,个人认为,一首好歌的诞生,往往是多方力量的合作结晶。有的拥有出色嗓音,有的具备作曲天赋,有的擅长作词,最终通过不同才能的结合,才造就了这些传世之作。如今,如果一个人试图兼顾词、曲、唱三者,那恐怕只能算是天才级人物,毕竟这种人极其稀少,几乎不可能达到诺贝尔级的音乐水平。
因此,不应当对待每一首歌曲都像对待天才一样。歌曲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只是作为“佐料”存在,并非主流,其地位始终是娱乐圈的附属品。如果它火了,那正好是个意外的惊喜。所以,团队合作才是制作好音乐的关键,不能一个人把所有工作都揽到自己身上。而我并不认为汪苏泷是这种“天才”级人物。只有词曲和演唱天赋都高度契合,且有专业乐队的完美配合,才有可能重现黄金时代的流行歌曲。
——《木田之光》202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