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不顺,杨幂终于迎来了触底反弹的契机。作为她重回巅峰的开端,《长安的荔枝》成为了关键之作。在这部以男性群像为主的影片中,杨幂即便只是配角,却依旧凭借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
剧集版删去了李善德夫人的角色,而电影版不仅保留了这一形象,还对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赋予了她名字。导演大鹏深谙当下女性观众对女角色的期待,而杨幂的演绎则为整部电影增添了许多亮色。换作其他演员,恐怕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要想获得现代观众的认可,并激励大家愿意掏钱观看,电影首先必须契合当下普遍的情感。例如,《哪吒》系列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道出了许多普通人心中的呐喊。《长安的荔枝》的成功,正是精准捕捉了当代观众的共鸣点——打工人形象。
尽管历史背景大相径庭,相隔上千年,李善德所处的唐代官场情形,竟与今日职场颇相似。尽管李善德身在体制内,仍是底层中的底层,随时面临失业的风险,甚至性命之忧,这与当代打工人的艰辛可谓如出一辙。正是对这一共鸣的准确把握,最困难之处在于为打工人发声。
李善德有妻子和孩子,也背负着房贷,本来他认真工作,生活就不至于如此艰难。然而,领导不断地带来各种挑战,荔枝的辈分提升了他的职责,致命的任务让他陷入了困境。为了一笑倾城,无数个李善德不得不将生命押上,而这个替罪羊如果就此陨落,结局只会是妻女的悲痛与绝望,但如果他不试试,又怎知自己能走多远?
结尾时,那颗被供奉在贵妃手边的荔枝,表面上不过是与其他水果并列,没有太大区别。李善德也不过是为京城贵人送上的鲜品小角色,他的命运与其他人并无不同。即便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忧心而白头,苍老数十岁,其结果也无太大意义。那么,究竟是什么值得普通人为看不见的结果而拼搏奋斗呢?
电影巧妙地将重心从任务结果转向过程。原著中对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描绘沉重而压抑,对官场的讽刺亦是故事的重要主题。而电影则放弃了这种主旨,转向描绘李善德在旅途中的种种经历,从而增添了许多温情。因而,李善德运送荔枝的过程被演绎成热血而励志的故事,政治内容被弱化,也让影片泛出几分公路片的气息。
原著中的胡商苏谅(由白客饰演)在剧版中形象得以还原,但经过改编的他则成了一个有钱却傻乎乎的富二代。他之所以愿意支持李善德完成任务,正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在所有人看来李善德几乎不可能成功的情况下,他依然选择赌一把。智商不足的设定使得苏谅投资李善德的行为更具说服力。
两人之间的兄弟情不仅扎实可信,从而使得最终两人的决裂后,苏谅的及时出现尤为令人信服。幽默的设定为荔枝运输的重重困难增添了笑点。友情的线索也为李善德的冒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在追求未知的旅途中,如果能够收获如此一个朋友,实在令人感到振奋。
林邑奴这一角色,同样蕴含友情之情。他从奴仆到人的转变,思想的蜕变让他的守护变得真实而诚恳。他与李善德一同走过,数次扶持李善德的原因之一,便是他觉悟后对“去长安”的渴望。他想看看未曾见过的繁华,向梦想出发,他何尝不是苏谅与李善德的另一个缩影?
《长安的荔枝》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李善德完成任务的确是奇迹,而未完成则是常态。在历史上,有多少个像他一样的小人物,最终沦为无人铭记的孤魂。然而,这部电影却为这些拼搏的小人物找到了答案。结果虽然重要,但过程中的体验更值得珍惜。
观众们感受到的,包含友谊与家人的陪伴,这些牛马般的平淡人生,不仅体验到辛酸与苦楚,也有欢笑与甜蜜。比荔枝更为珍贵的木棉,比贵妃更值得追求的,是那永远相信他会回来的爱人。
有多少观众在郑玉婷(杨幂饰演)含泪看着李善德点头的一刹那泪目?当李善德背负的木棉花随风飘扬,夫人始终在等他,瞬间木棉比荔枝更显珍贵。李善德送荔枝的动机,究竟是为了完成皇上的任务,还是为了承诺于妻子的生死相依,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动力正是来自于妻子郑玉婷。
杨幂对角色的诠释,不仅展现出她气质上的差异,也让角色的设定更具层次。而观众的期待在降低之后,仍会被她的细腻表演所打动。当李善德白头骑马回家,观众们都在幻想郑玉婷将如何反应。她可能会假装云淡风轻地给予李善德一巴掌,但谁知此时她满含泪水,首度流露的爱意,化作轻轻的点头。这正是李善德亟需成功的意义所在。
即使生活如蚁,李善德的内心仍充满坚定与爱,他相信,他的妻子和孩子将永远在等待他归来。经历了岭南的世外桃源,李善德可以重新开始新的人生。不再惧怕前途的未知。《长安的荔枝》所传达的答案,既简朴又深刻,也能给无数打工人心中带去理解。原因并非是为了前景,而是那份对自己而言无比珍贵的期盼,便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