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用喜剧讲述权力、尊严与艺术的较量
——文/郝建
陈佩斯,这位曾在中国银幕上拥有长久笑容的光头笑匠,大家熟悉的他是央视春晚的小品之王,也是被誉为“二子”的陈强之子。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间,陈佩斯和他父亲一起,将一系列反映庶民生活、富有讽刺精神的喜剧作品带到银幕与荧屏,深受观众喜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陈佩斯逐渐从大众的视线中消失。并非技艺生疏,而是他的创作标准与日益膨胀的时代格格不入。三十年来,他选择将目光转向小范围的话剧舞台,意图保持一种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当他重新回到大银幕时,我们才深感,他消失的这些年,恰是中国电影与观众的损失。
《戏台》这部影片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毫无保留地展示了陈佩斯的艺术魅力。这部电影的喜剧并不依赖炫技的演技或者过于做作的幽默,而是通过巧妙的桥段和接地气的台词打动观众,让人从内心里笑出声。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显得得心应手,毫不做作。就像凤小桐(由余少群饰演)一声“傻X”,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脏话,却将整部影片从传统的戏剧走向了现代的叙事模式,增加了不少反叛气息。虽然有时这些元素看似有点儿小“狗血”,如小戏童压腿的桥段,或是“摇床”的戏里情节的突兀,但这并未影响整体喜剧氛围的推进。尤其是影片中的节奏感,剪辑迅速而不失准确,台词紧凑且有力,令人过足了“喜剧瘾”。
《戏台》里众多人物的性格描写也极具特色,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却依然显得井然有序。比如六姨太这个边缘人物的角色,虽然出场不多,但她的情感脉络却引发了很多观众的共鸣。她为爱冲破重重困难,甚至为了保护爱人而毫不犹豫地面对枪口,这种人物塑造让人印象深刻。再比如洪大帅的角色,他并不单纯是个大反派,而是一个复杂的存在——霸道、暴力、懦弱、愚昧,这些特质相结合使得他既可怕又可笑。他是强权的化身,完全不在乎戏剧的逻辑和人物的宿命,只关心如何控制舞台上的一切。
影片的另一大亮点,是黄渤所饰演的小百姓,那个包子铺的伙计。一个平凡人因意外成为“票友”,甚至与洪大帅的姨太太产生了纠葛,产生了某种“性幻想”。这个突如其来的情节,体现了底层人物在戏剧与现实之间复杂的情感与追求。而这所有的戏剧性,最终都汇聚到陈佩斯饰演的侯班主身上,成为影片的核心。
侯班主这个角色,最初看似一个胆小怕事的小人物,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的形象发生了剧烈反转。在一场看似荒诞的戏剧中,侯班主看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最终挺身而出,捍卫了自己和他所代表的戏剧艺术的尊严。他的突然觉醒,不仅是电影情节的高潮,也是电影主题的升华。
在电影的结尾,侯班主和他的班子成员们面对一场即将崩塌的戏剧,依然决定坚守自己的信念,继续演绎着《霸王别姬》的经典。这个过程看似荒诞,但却充满了力量,传递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无论面对怎样的权力压迫和暴力威胁,作为艺人,他们依然要坚守自己的艺术与尊严。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触动人心,让人想起那些悲壮的历史瞬间,如《泰坦尼克号》上的乐队,面对沉没的船只,仍坚持演奏音乐,捍卫着自己的职业操守。
陈佩斯所演绎的这场《霸王别姬》,不仅是一场戏,更是对时代的一次深刻反思。它表达了在面对现实压力时,艺术和尊严依然可以屹立不倒。这就是《戏台》带给我们最深的触动——它不仅是一部讲述梨园故事的影片,更是一部展现社会与个体关系、艺术与权力较量的电影。
最终,这台戏讲述的不只是民国的世道,而是今天中国电影对艺术的坚守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在陈佩斯的演绎下,《霸王别姬》的歌声依然嘹亮,令人动容。
编辑/徐元
排版/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