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并没有消失,只是变得不再单一,拆分成了两个方向:《脱口秀和ta的朋友》和《喜剧之王单口季》。同时,制作团队也发生了变化,从原先的笑果文化转为“笑果”和“单立人”共同制作。但这些并不是文章的重点,关键在于失去李诞的脱口秀节目,正逐步走向“失控”的局面。若你对此感到困惑,不妨看看今天的另类分析,记得收藏!
不少人应该听说过“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这句话。第三期的《喜剧之王单口季》里,马东演出结束后曾问庞博:“观众是不是感觉到被冒犯了?”接着又追问:“你认为脱口秀仍然是冒犯的艺术吗?”然而,庞博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黑灯和小佳的观点进行回避,模糊了马东的问题。
这正是脱口秀节目失控的根源——“冒犯的艺术”!脱口秀究竟是否还属于冒犯的艺术,庞博的回答看似很有深度,他总结道:“如果观众笑了,那就不算冒犯。”他认为,不应该因为某次冒犯就全盘否定演员的表演,认为被冒犯的人过于敏感。庞博在乎的并非冒犯本身,而是演员表演的完整性,只要能逗笑观众,他就认为这不是冒犯。
然而,问题在于,冒犯与表演是否真的可以并存?为什么脱口秀要牺牲“冒犯”才能完成搞笑效果?
喜欢脱口秀,特别是喜欢李诞的人,应该记得笑果文化的“巅峰期”——他们一年只做两档综艺,一个是《脱口秀大会》,另一个则是《吐槽大会》。这两档节目本质上有所不同:《脱口秀大会》聚焦演员通过自嘲来逗笑观众,而《吐槽大会》则是将刀锋指向外部,演员们会疯狂吐槽来宾,像甄子丹等明星也曾上过节目。
《脱口秀大会》和《吐槽大会》的区别在于李诞的“尺度”。你可能会觉得,两档节目不过是为了赚钱,但实情如同小陶所说,一个是自嘲让大家开心,另一个则是通过吐槽他人来取悦自己。这两者的本质不同:自嘲不会让人觉得冒犯,而吐槽他人就有可能冒犯到别人。庞博并没有直接回应马东的问题,他既清楚脱口秀和吐槽的区别,也明白冒犯他人比冒犯自己更容易,但他无法掌控两者的尺度。
这个尺度,就是李诞曾经的角色。在《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一季中,庞博、王建国和杨笠曾尝试分担李诞的“评判尺度”,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第二季只留下庞博担任主持。然而,大家忘了,庞博只是《脱口秀大会》的主持人,并不是《吐槽大会》的大王!
庞博本身并不擅长区分“自嘲”和“吐槽他人”,也不清楚什么才算真正的冒犯。以黑灯和小佳为例,他们的表演其实并不冒犯别人,因为他们是在吐槽自己,把自己的痛苦与观众分享,换来大家的笑声。这种幽默就像马戏团的小丑,外表嬉笑,内心却隐藏着痛苦。
相比之下,像房主任那种表演,才算真正的吐槽。她在吐槽自己的前夫和前婆婆时,乐在其中,笑得开心,这才是真正的“吐槽”。两者的差异就像是两股力量在交织,虽然能让观众笑,但却总感觉有些不舒服,像是卡在喉咙的鱼刺。而这种不舒服的情绪,就是脱口秀失控的开始。
如果这种情绪不断被放大,脱口秀的界限逐渐模糊,下一次的消失也许就要来临。失去了李诞的“尺度”,两档脱口秀综艺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互相撞击。有人把吐槽当作真情流露,认为自己通过吐槽他人获得观众和领笑员的赞扬,这种畸形的发展,真的是正常吗?
比如《脱口秀和ta的朋友》中的王小利,她疯狂吐槽自己结了婚的朋友,刀锋对外“乱杀”。观众的欢呼声一片,甚至有人认为她是这一季的冠军,四位领笑员也纷纷表示她讲得好。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她的整篇表演,其实不算脱口秀,更像是《吐槽大会》式的节目。吐槽完朋友们,她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声称这就是“冒犯的艺术”,然而朋友们却在背后狼狈不堪,而她自己却收获了观众的认可。
或许,这正是李诞不愿回归的真正原因。因为《吐槽大会》已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吐槽明星,而那些能力较弱的脱口秀演员开始将吐槽带入生活,对身边人进行恶搞。这种趋势只会越来越严重,最终让脱口秀面临被淹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