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则热搜引发了大家的热议,那就是关于歌曲《年轮》的原唱之争。张碧辰和汪苏泷这对演唱和创作的代表因此产生了不少摩擦,最终的结果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那么,原唱或首唱的标签究竟有多重要呢?其实在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中,许多歌曲的原唱并不等同于它的民间认知。普通听众更倾向于记住那个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的演唱者。比如,《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它是童安格的经典之作,但实际上,裘海正才是这首歌的首唱者,百科上对此也做了明确标注。然而,裘海正的版本最终被淹没,大家听到的更多仍是童安格的演绎。
谈及裘海正,还得提到她的一首经典歌曲,《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对于90后和00后来说,可能更多的人会想到游鸿明的男声版。但是,实际上,这首歌同样是裘海正的原创作品,正因为她的演绎,使得这首歌首次引起关注。游鸿明在推出个人专辑时,也对这首歌进行重新演绎,用男性的视角赋予它新的味道,因此更多的听众记住了他的版本,这首歌也逐渐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两个故事与《年轮》的原唱争议如出一辙,展现了创作者与演唱者在同一首歌曲中的性别差异表达。然而,在当时,大家并没有因为原唱的标签而争论不休,似乎也没有人特别在意这个身份的区分。
关于原唱和首唱在歌曲中的重要性,其实并没有那么显著。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根本不是原唱的版本,但我们却常常被那些更打动人心的演绎所吸引。比如,《好大一棵树》的原唱是张晓梅,但大多数人心中想到的却是田震的版本。再如《天路》,虽然它是由巴桑首唱的,但在大众的印象中,韩红的演绎才是最具代表性的。
所以,我不明白如今的流行乐坛为何对原唱标签如此执著,难道一首歌的真正价值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