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京照相馆》在豆瓣上斩获8.5的高分时,许多观众和我一样,在影院里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刘昊然。这个曾经被“少年感”标签束缚、被商业利益裹挟的年轻演员,终于摆脱了这些束缚,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发展。
回溯刘昊然的演艺生涯,他的起点无疑是相当高的。他在17岁时就受到陈思诚的青睐,出演《北京爱情故事》,之后凭借在《最好的我们》中的余淮一角迅速成为国民初恋。而“唐探”系列的成功,更为他在年轻时就累积了超过百亿的票房。然而,随着这些光辉的成就,他的表演风格逐渐变得固化——要么是阳光灿烂的少年,要么是陈思诚镜头下的符号化角色。尽管《解密》的口碑滑坡,以及《唐探1900》中生硬的说教让观众一度对他的前景感到担忧,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继续前行。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他踏上话剧舞台的那一刻。在《温暖的味道》中,他进行了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连续演出,没有一次NG的机会,也没有镜头的保护,这迫使他抛弃所有表演套路,重新打磨自己的基本功。这种“重回起点”的勇气,正是如今流量明星所缺乏的清晰意识。
当他再次回到大银幕时,《南京照相馆》中的邮差阿昌让所有人眼前一亮。那种在暗房中颤抖的指尖,在街头目睹暴行时那惊恐的瞳孔,这个角色虽无惊天动地的英雄气概,但通过普通人的恐惧和挣扎,向观众传递出历史的深重感。刘昊然不再是依靠小虎牙和少年感取悦观众的演员,他学会了用眼神讲述故事,用细微的表情传递情感,这样的蜕变无疑比任何票房数据都更具说服力。
有些人说他“远离陈思诚后才有进步”,但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从被资本牵着走,到主动选择沉淀;从依赖于知名IP的光环,到依靠角色站稳脚跟,刘昊然的成长轨迹其实为所有年轻演员提供了榜样——真正的自信,从来不依附于他人的光环,而是在认清行业规则后,仍愿意为演技不断追求的勇气。
现在回望刘昊然,失去了少年感的他反而显得更加厚重。这或许就是成长的真正魅力所在:并不是一路顺遂的坦途,而是在跌跌撞撞中,依然能找到重新出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