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冰在服毒自尽前与郑耀先的最后对话,成为了永远的谜团。没有第三人知晓他们之间究竟说了些什么,尽管有怀疑声称郑耀先可能受韩冰的“委托”,成了新一代的“影子”。这种猜测并非全无依据,因为郑耀先本就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战略特工”,在执行任务时的细节和纪律他再清楚不过:审讯绝对不能一对一,特别是在如此关键的时刻。
在任何阵营中,审讯过程中一对一的情况几乎是绝对禁止的。而在郑耀先与韩冰的这场会面中,他的身份并未被公开承认——他那时的“风筝”身份并未得到正式承认,哪怕上级已明确认定他为风筝,实际上他并未被赋予任何实际的公安职务,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百姓。更重要的是,郑耀先当时并没有资格单独审讯韩冰。
从纪律的角度来看,郑耀先单独面对韩冰,本身就已经是严重违纪。尽管陈国华即将退居二线,而郑耀先的徒弟马小五也未必不清楚他们所犯的错误,依然让他“独审”韩冰,希望他能从韩冰的口中挖掘出一些重要情报。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们的意料:郑耀先不仅没有审讯出任何情报,反而在韩冰即将自尽之际,向她表示了某种难以言说的理解:“我知道你的性格,能够猜到你要做什么。”当韩冰插话说出“你知道这杯酒里有毒”时,郑耀先的回应更显得冷静:“你能等我回来,我领情了。”
电视剧中并没有展现出这一切的完整细节。尽管如此,若仔细对比电视剧中的四十六集和五十一集的送审版,郑耀先在最后时刻的台词显然更加复杂。小说原著中的描述更为直白,郑耀先甚至明确表示,他愿意不论阵营,与韩冰共度余生,而韩冰则坚信自己的信仰不可改变。即使不依赖小说或送审版,仅从军统特工的回忆录中,我们也能发现郑耀先在最后的行动中至少犯了三个致命错误。这些错误不仅给敌特带来了极大的机会,也让郑耀先成为了众人怀疑的对象——是否已经被韩冰策反,成了新的“风筝”?
郑耀先身为军统的高级特工,一直以来的“鬼子六”身份让他在审讯时的操作必须谨慎。审讯地下党成员时,必须确保有其他人作证,若不能做到这一点,至少要有监听设备来防止任何漏洞。然而,郑耀先在单独与韩冰会面时,明显违反了这一原则。他的第二个错误,便是在韩冰已经服毒的情况下,未能阻止这一行为。韩冰的死直接导致她的上线和下线免于暴露,而这些人的“安全”也成为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按照小说的结局,郑耀先去世四个月后,一个姓文的归国华侨,在山城的一座坟前放下了万寿菊,向那座墓行了几次拜礼。随后,他走到江边,将一个包裹拿出,打开后发现其中有一台已经生锈的改装电台,和一本已经残缺不全的密码本,还有一张邮票,背后写着:“风筝系原保密局少将处长郑耀先”。这一发现似乎揭示了郑耀先的身份,但其中也隐含了诸多不解之谜。郑耀先从未担任过少将,更未曾成为“处长”,那么这张邮票上的文字到底代表了什么?
郑耀先在戴笠的领导下,担任的不过是一个上校职务,甚至在戴笠去世后,军统被改编为保密局,郑耀先依旧没有升迁的机会。而在郑耀先去世之后,所留的这张邮票,写明“少将处长”,难道它是在暗示什么?难道郑耀先早已向韩冰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身份的透露,是否与他所犯的第三个错误密切相关?邮票背后的字,究竟是谁写的?是韩冰,还是郑耀先亲自书写的暗示?
郑耀先和韩冰的关系一直扑朔迷离。他们都身为精英特工,行事谨慎而复杂。面对这场错综复杂的局面,郑耀先的决定显然让他犯了不可挽回的错误。而这也让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成为了无法解答的谜团。最终,郑耀先与韩冰在最后时刻究竟说了什么,他们之间的情义又究竟有多深,所有这些都将永远成为无法揭开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