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释永信 “出事” 了,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多了个闲聊的话题,可对王宝强而言这事儿的冲击可太大了,想当年,王宝强婚姻破裂陷入人生低谷,被舆论包围,那日子别提多难熬。
就在这时候,释永信站出来公开说支持他, 还表示经济上有困难可以找少林寺帮忙,这话当时给了王宝强不少安慰,让大家看到 “师徒情分” 的温暖。
可如今,释永信因涉嫌刑事犯罪被调查形象一落千丈,这就不禁让人思考,当初他对王宝强的支持到底 是真心实意,还是只是利用王宝强的困境给自己和少林寺打造正面形象?
当人落魄时,各种 “帮助” 纷至沓来,可到底哪些是真的雪中送炭,哪些只是借机作秀?
释永信的精明算计
2016 年王宝强陷入婚变风波,前妻马蓉和经纪人宋喆掏空他家底,银行卡里就剩十几万,打官司得向朋友借钱,事业和声誉一夜之间跌到底,大家都同情但现实依旧残酷。
就在这时候,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突然高调出现,他不是悄悄援助,而是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了一条给王宝强的短信,没有藏着掖着。
前面是嘘寒问暖,最后一句是重点: “经济上若有急用告诉我,我让你的师兄弟们帮你”, 这句话表面热情,实则算计精明。
第一用了“我让”,摆出他在少林寺说一不二的地位,第二说是“师兄弟们”出钱,不是他自己,也不是少林寺,第三把本该私下帮忙的事搬到网上,就是一场公关秀。
他压根不打算真掏钱,他赌王宝强不会真来张口,而自己能轻松收割公众好感,这种操作成本为零,却能让人觉得少林寺情义深重、他本人德高望重,从当时的舆论效果看他确实赌赢了。
但回头看,这更像一次“品牌营销”,释永信早不是那个清修的出家人, 而是一个操控商业资源的“CEO”。
少林寺名下产业遍布海内外,涉及旅游、养生、影视等多个领域,那件价值16万的金丝袈裟,不过是他浮华生活的一角。
他这番“援助”行为本质是一次名声操作,借着王宝强的危机来巩固少林寺的公众形象,如今他本人因为涉嫌严重问题被查, 那些曾经积累的名誉全反过来成了累赘。
而王宝强始终没提过这件事,既没回应也没追问,就是很清楚自己早已被当成工具人,如今的沉默是成年人的基本防御。
直接转账三百万
就在释永信那条短信满网流传时,另一场真正的帮助悄悄完成,没有媒体曝光也没有人出来发声,背后的出手者是王宝强的多年好友、导演陈思诚。
那时候王宝强正陷在离婚官司和经济困境里,手头吃紧,陈思诚没问太多,一个电话过去只问一句:“你需要多少?”
电话挂断没多久, 王宝强的账户就收到了三百万,没有附加条件也没有多余的话,只有一句:“兄弟你先用。”
要不是后来马蓉想反击王宝强 “卖惨”,故意晒银行流水证明他 “有钱”,这事外人或许永远不清楚,没想到她这么做,意外帮陈思诚证明了他很仗义。
和释永信的“空头支票”比起来,陈思诚的做法更扎实,他的帮助有三个关键点:第一真金白银,立刻到账,解决了燃眉之急,第二没有拿王宝强的困境做秀,连朋友都没告诉。
第三数额够大,王宝强根本没开口要那么多,这是信任的体现。
他这笔钱不是为了博好感,也不是为了立人设,而是直接押在“王宝强”这个人身上,后来《唐人街探案》系列开拍,王宝强成为核心演员,这个系列也成了国内最成功的电影IP之一。
王宝强凭实力回报了这份信任,从演员走向更大的舞台,事业重新站稳, 而陈思诚也收获了一个稳定、可靠的合作伙伴。
两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表面客套,而是实打实的互相扶持,这种长久的双赢比那种靠一条短信刷存在感的“施恩”方式,更真实,也更有分量。
王宝强早就看透这一切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释永信和陈思诚都曾“帮过”王宝强,他心里难道没有个比较?
其实,他现在的沉默和态度并不难明白,回到他的起点就知道了,八岁的时候, 一部《少林寺》电影,点燃了王宝强的梦想,原因就在这。
他家境普通,家人还是咬牙把他送去了嵩山,他在那里待了六年,没学成什么高深功夫,后来他也说那些年主要就是练基本动作、锻炼身体。
但这段经历给了他最重要的东西:能吃苦不喊累,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练功、干杂活,这些锻炼出来的耐力成了他后来闯北京、跑龙套时最大的资本。
十四岁那年他决定离开少林寺, 他想拍电影,不想留在寺庙,他很清楚:少林寺只是人生的起点,不是终点,这说明他早就看懂一个道理:平台是平台,人是人,不能混为一谈。
这也是为什么,在成名之后他虽然愿意为少林寺站台,但心里很清楚这是商业互利,不是感情回报。
所以当释永信公开发短信“关心”他的时候,他礼貌接受,但不会真当救命恩人,因为那不过是一场高调的公关操作,他看得透。
反而是陈思诚,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不声不响转了他三百万, 这种不作秀、实打实的帮忙,才是真把他当成兄弟看待。
释永信后来因为被查而倒下,这场风波反而让很多人看清了现实,王宝强也一样,他的沉默不是尴尬,也不是翻脸,而是他已经彻底明白了谁才是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他不再愿意浪费精力去演戏,也不想在虚假的人情中继续投入,他只想把所有资源和信任,放在那些真正靠得住的人身上,这不是忘恩,而是清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