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的爆剧《以法之名》无疑成为了观众热议的焦点,即使剧集已经完结,讨论的热度依旧未减。那些节奏较快的观众早已开始二刷,或是跟着短视频创作者逐一剖析其中的细节和隐喻,而进度稍慢的观众则仍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实时追剧的感受。
这部剧自播出以来,凭借其稀缺的题材和深刻的剧情,迅速占据了各大数据榜单的前列。云合数据显示,《以法之名》的正片有效播放市占率接近35%,在灯塔的单日播放量也突破了亿次,优酷站内热度更是突破万。这些骄人的数据证明了剧集的长尾效应——尽管已收官,依然能保持强劲的热度。
总制片人敦淇对此表现得既在预期之中,又带有些许惊讶。“我们选择检察侦查这个题材时就有预感,它涉及公平正义、司法改革,以及职场和官场文化的映射,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能够带给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激发。即便在会员收官之后,仍然有大量观众在解读细节和人物,这超出了我们当初的设想。”敦淇如此解释道。
《以法之名》的成功离不开创作过程中的大胆尝试。剧本创作经历了三年的反复推翻与修订,最终呈现出一部鲜明的类型化创新之作,彰显了创作者不断突破自我、挑战审美边界的野心与勇气。剧集围绕着检察侦查这一不常见的题材展开,开篇就通过“第十一检察部”这一全新的设定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个部门负责侦查职务犯罪,并且聚焦内部腐败,是一个传统国产剧中从未触及的领域。在与导演傅东育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副主任彭诚的选题讨论中,彭诚提到这个部门时透露,它虽然存在已久,但却一直为大众所忽视,甚至在检察系统内部也显得陌生。正是这一点,引起了敦淇和傅东育的浓厚兴趣,最终决定放弃原本已经准备好的扫黑题材剧本,转而创作《以法之名》。
从外表来看,《以法之名》似乎依旧延续了扫黑除恶、找“保护伞”的传统剧集框架,但它的创新点在于深度挖掘人物的复杂性与灰度感。剧中的角色不再是非黑即白的传统刻画,而是充满了层次与矛盾,这种人物创新成为剧集的一大亮点。同时,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东平市”的小城市,那里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社交圈交织,职场与人情交织在一起,为剧集增添了不少戏剧张力和现实感。
剧中的细节设计也极大提升了新鲜感。例如,谢鸿飞这个角色将受贿的黄金藏在乡下父母家的鸡窝里,而姜红军则把钱藏在新购的房子空调里。剧集巧妙地将这些小细节与角色的生活息息相关,赋予了人物更强的真实感。
然而,剧集的前半段以洪亮这一角色的“憋屈”与“怂”引发了不少观众的争议。许多观众认为这种剧情节奏与现代“爽剧”的快节奏偏好不符。对此,敦淇表示,这正是剧集的独特之处。“我们并不希望洪亮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人物,而是希望他更接近真实,带有更多的挣扎和复杂性。正因为有了他的‘怂’,观众才更期待他最终的成长与转变。”
《以法之名》无疑是一部“泛人群剧”,它在展现复杂人物关系、推进案件进程、以及对公平正义的展现等方面,成功地突破了传统叙事框架。这种反向思维的创作方法,让剧集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
而谈及剧集的创作时效性,敦淇强调,剧集创新要求创作者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并迅速应对市场变化。《以法之名》从剧本创作到排播上线,经历了长时间的等待,但正是这种对稀缺题材的精准把握,才为剧集赢得了市场竞争力。他提到,剧本创作时,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侦查部门尚未挂牌,因此避免了同质化的风险。
对于其他类似题材,敦淇则表示,创作者要在速度和创新上找到平衡点。“像《重生之门》,我们抓住了盗窃世家的亮点,并在悬疑题材的创作中取得了成功。”同时,他也透露,接下来,工作室会继续推出“检察题材三部曲”,其中《追诉》已经进入后期制作,《抗诉》接近剧本尾声,而《胜诉》也已经进入采风阶段。
在其他领域的尝试上,敦淇工作室也在不断探索。例如,《秋雪漫过的冬天》便是一部现代职场的都市情感剧,情感表现非常独特,突破了传统的亲密戏份,展现了情感的另类表达。
总的来说,敦淇和他的团队始终坚守系列化创作的理念,不仅在“检察题材三部曲”中展现了这一点,甚至在“重生系列”中,也通过故事的不断延续与创新,保持着观众的高度期待。系列化不仅有助于建立品牌IP,还能够确保创作的持续性与观众粘性,这也是敦淇工作室能够持续创新、不断推出爆款剧集的秘诀所在。
正如敦淇所说:“系列化创作不仅要做好第一部,更要在第二部创新,在第三部进行迭代。”这一思维不仅适用于剧集,也反映了他们在内容创作上的战略眼光——创新、精准、迅速,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