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综艺让我来唱直播现场,演员女明星与乐评人的一场激烈交锋,将音乐竞技节目的评审标准争议推至风口浪尖。这场冲突不仅暴露了行业对“专业”定义的狭隘,更折射出艺术评价中技术理性与情感共鸣的永恒博弈。
事件源于选手香奈儿演唱爱如火后的评价环节。乐评人梁源批评其表演“不够落地”,暗示作品审美层次较低,却对以幽默感取胜但唱功平平的选手白皓睿未提技术缺陷。这种“选择性评判”彻底点燃女明星的怒火——她当场质问:“为什么这时候不讲技巧了?”并直言:“所谓的下里巴人怎么了?艺术就是艺术,热爱都是真心的。”
更激烈的冲突发生在水木年华成员卢庚戌加入战局后。作为乐评团代表,他质疑女明星“用表演视角评价音乐舞台不专业”,称让我来唱是歌唱比赛,非演技比拼。女明星立即反驳:“难道歌唱不是表演的一类吗?”她以陈果与香奈儿的合作舞台为例,强调表演带入感对音乐叙事的重要性,直指乐评人“用公式解构艺术”的机械思维。
乐评人以“科班出身”自居,却忽视了女明星深厚的音乐跨界积淀。2010年,她以创作型歌手身份发行首张EP郎中,包揽全部歌词创作,与音乐人杨嘉松合作将影视表演的叙事张力融入音乐。其中郎中一曲以四世轮回为框架,融合电子、民乐与哥特式和声,被乐评界赞为“表演艺术家跨界音乐最具完成度的作品”。话剧恋爱的犀牛中她演唱的氧气,更被耳帝奉为“叙事性演唱教科书”。
中戏教授力挺女明星:“情感共鸣才是艺术核心,工具理性评价反而狭隘。”这种“以演技反哺音乐”的跨界逻辑,恰恰证明艺术门类本无绝对壁垒,唯有真诚与否才是评判标尺。
事件引发网友两极分化:支持者盛赞女明星“撕开内娱遮羞布”,反对派则质疑演员跨界音乐导师的合理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争论撕开了音乐评审体系的陈旧伤口——当技术标准遇上大众审美,究竟谁有资格定义“好音乐”?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艺术评价需打破“阶层鄙视链”。女明星强调“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平等”,实则是在为通俗艺术正名。正如网友所言:“爱如火再俗,也是真心热爱,凭什么被精英审美PUA?”这种对艺术平等的坚守,远比“专业与否”的争论更具现实意义。
直播最后,女明星甩下一句“这火,烧得内娱遮羞布快挂不住了”,转身离席。这场冲突没有赢家,却为行业敲响警钟:评价艺术,既需尊重技术规律,更需包容多元表达。
或许正如女明星所言:“所谓的专业,不该是停锢创作的枷锁。”当乐评人放下“科班至上”的傲慢,当跨界者以真诚打破门类偏见,艺术评价才能回归“令人感动”的本质。这场暴走,终将成为推动行业反思的一剂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