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要谈论《是女儿是妈妈》节目中最让人感到压力山大的母女,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李嘉格。每次她谈到自己的生活,似乎总是显得无比沉重,仿佛一根绷紧的弦,随时都可能断裂。然而,仔细一琢磨,你会发现,陈梦妈妈逄敏的压力和付出似乎比李嘉格更为庞大,但她的状态却始终显得非常稳定,甚至带着一份从容,家庭氛围也格外温馨和睦。这个差异的背后,或许正是因为逄敏在婚姻中得到了更多的滋养和支持。
逄女士与李嘉格在婚姻上有几分相似之处。她们都曾面临过家长的强烈反对。逄敏在节目中曾回忆过与陈梦爸爸相识相恋的故事。她和丈夫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恋爱时间并不长,却恰巧碰上了单位的最后一批分房。要想获得单位提供的住房,有一个先决条件——必须结婚。而逄女士和陈梦爸爸还没有登记结婚,于是陈梦爸爸提议,不如干脆登记结婚,以便符合条件。虽然逄女士心里觉得这个男人合适,愿意与他共度一生,但陈梦爸爸却始终不好意思开口提婚事,因为两人的恋情还算年轻。最后,逄女士主动提出,婚姻登记的理由竟然是单位分房,而陈梦的外祖母则坚决反对。她认为陈梦爸爸年纪比逄女士大,心机太深,怕女儿受骗。逄女士对此无法理解,因为年龄差距不过三岁,而陈梦也显得十分吃惊。可无论怎么解释,外祖母的反对都没有改变她的立场,最后,逄女士干脆拿走了户口本,偷偷去登记结婚,这一举动让陈梦的外祖母相当气愤。
这情形和李嘉格有些相似。当李嘉格与车澈在一起时,也没有得到家里的认可,直到怀孕才让母亲知道,几乎不给任何反对的余地,甚至连彩礼的一半也由李嘉格出。这段婚姻曾经让李嘉格和母亲薄永霞闹了八年的矛盾,甚至导致母女关系一度僵硬。不过,李嘉格的婚姻与逄敏的婚姻又有不同之处。李嘉格的婆婆在两家人首次见面时就让霞姐十分难堪,之后更是屡屡让她下不来台。而逄敏的丈夫结婚后,表现得却非常老实,尤其是在面对外祖母的批评时,他始终保持低头沉默。假如当时陈梦的外祖母也有类似的态度,可能会直接让逄敏无法忍受。
节目中,逄敏和李嘉格都被刻画成“付出型人格”,即她们把所有人都放在自己前面,自己始终排在最后,认为别人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满足。李嘉格在节目中坦言,自己乐于为周围的人付出,认为这是她追求的生活方式,享受这一过程。但与其说她是真正的“付出型”,倒不如说她在节目中不断表现出一种不安和焦虑。她在家庭中的角色似乎并没有像逄敏那样那么深刻,反倒是她不断地提到自己多么劳累,仿佛一切责任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但实际上却很难看到她承担了多少重担。
而逄敏的“付出型人格”则展现得更加真实和无私。她从小就承担了家里的责任,主动打乒乓球为家庭赚取收入。成年后,她放弃了自己的一些梦想,选择回到家乡照顾家庭。自从陈梦开始打乒乓球,逄女士便成为了她的“铁血教头”,无论女儿在家还是不在家,她始终把照顾家庭放在首位,甚至不顾自己生病,始终为家人付出。她也在姐姐生病期间,为了照顾姐姐的抗癌治疗,整整三年无怨无悔地陪伴在旁。姐姐去世后,她毫不犹豫地将姐姐的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悉心抚养,直到她考上大学。在“人生拍卖会”的环节,逄女士拍下了“分身术”,希望能有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家庭。这种无私的付出,虽然没有太多回报,但她依然乐于接受,她从未后悔过。
相比之下,李嘉格尽管也曾为家庭付出过,但她所承受的压力似乎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她不断提到自己为家人付出、扛起重担,但从节目中的呈现来看,她的“付出”似乎更像是为了博取外界的认同。真正的付出是无声的,逄女士从未把自己的牺牲摆在台面上,而李嘉格在“付出型人格”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不少不为人知的烦恼和无奈。
最令人惊讶的是,在节目中的心理测试中,李嘉格的理想状态显示,她并不真心享受为家庭和他人付出的过程。她希望周围的家人能离她远一点,让她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一选择虽然没有错,但她不断在节目中标榜自己为“付出型人格”,显然与她真实的情感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两人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付出型人格”往往会得到来自家人和配偶的回报,而这种回报可以是支持、理解和认同,这些情感上的滋养才是她们持续付出的动力源泉。而李嘉格虽然表面上似乎处于“付出”的状态,但她的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中缺乏这种滋养,这使得她在不断的付出中,逐渐感到力不从心,产生了不少抱怨。
这也证明了老话常说的“女怕嫁错郎”,婚姻的滋养和支持,是一个女人能否真正做到无悔付出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