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释永信被抓已经过去了9天。
少林寺风波也闹得沸沸扬扬,引起众人关注。
与此同时,释永信的众多“秘密”被曝光。
其中有一位举报人就是著名教授,“曝光”释永信的真实面目。
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教授因为小作文漏洞太多,被网友深扒,教授的真实面目藏不住了!
教授的"审讯室直播"
释永信被查还不到72小时,一篇关于他的长文就在网络炸开了锅。
作者杨帆,顶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光环,声称拿到了"内部消息",把调查组的审讯室当成了自己的直播间。
"释永信已老实交代,海外资产曝光:瑞士庄园带私人教堂,迪拜别墅俯瞰棕榈岛,新加坡游艇带直升机坪......"
文章里的细节精确到令人咋舌,连古董字画值8个亿、秘密账户藏15亿美元(约135人民币)都写得有鼻子有眼,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真的。
网友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有眼尖的立刻发现,这位教授连"释永信"三个字都能写错,更有人灵魂拷问:"案子还在保密阶段,您老人家是怎么混进审讯室的?"
很快,这位杨教授的老底就被扒得底朝天。
原来这位"学术权威"早就是圈内名人——2008年因学生逃课就动手打人,还放出"不骂你就不能治你"的豪言;同年又卷入学术剽窃风波,被学校停职检查。
中国政法大学当年的通报说得明白:停职是为了"警醒学术腐败",可这位教授显然没把教训放在心上。
更讽刺的是,杨帆在文章里引经据典,大谈佛教戒律,却忘了自己学术生涯里的"戒律"早已碎了一地。
有网友翻出他当年的博客,发现这位教授曾抱怨学校"不经调查就停职",如今却靠着编造调查细节博眼球,这翻脸速度比翻书还快。
"他哪是爆料啊,分明是写网络小说呢!"一位法律博主吐槽,"瑞士庄园、迪拜别墅这些元素,跟爽文里的套路一模一样。"
仔细想想,这话不无道理——15亿美元的秘密账户,相当于少林寺12年的旅游总收入,释永信要是真有这本事,恐怕就不会被查了。
“我都不信,老百姓取个五万块钱银行都问东问西的,他转移那么多资产难道说银行都是睁眼瞎”
“一看此教授就是在胡说,释永信这件事还在调查中,未审判,所以还未最终定性,他是如何知道的?就算交代了,但末公开,那就是机密,他又怎会知道?所以善意的奉劝一些人,在事情还没最终定性,尘埃落定之前,建议还是理性吃瓜,建议更不要无中生有的造谣,诽谤,侮辱其它的人,因为这样做对自己并无多少好处。”
"成王败寇"论
教授的戏还没唱完,另一路"人马"又杀了出来。
百万粉丝网红鲁某发了段视频,对着镜头痛心疾首:"少林寺交给你们,能做成世界最大IP吗?"
这话听着提神,实则偷换概念的把戏。
他把释永信涉嫌犯罪的问题,硬生生扭成了"商业能力"的辩论赛。
在他的视频里,挪用资产成了"开拓进取",违反戒律成了"不拘小节",仿佛只要把少林寺搞成上市公司,什么清规戒律都可以抛到脑后。
网友顺着网线一扒,好家伙,这位人生导师的经历比他讲的道理还精彩:年少时打架斗殴被开除,后来靠盗取数据搞"黑灰产业",最终"踩了三年缝纫机"(坐牢)。
出狱后摇身一变,靠着"逆袭故事"成了大V,如今却给涉嫌犯罪者"评功摆好"。
"自己都踩过法律红线,还好意思谈'资格'?"评论区里一片嘲讽。
有网友翻出鲁某以前的视频,发现他曾痛骂"资本无序扩张",现在却为释永信的商业帝国唱赞歌,这前后矛盾的态度,活脱脱是"流量面前无原则"。
最荒诞的是,鲁某在视频里说"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这话倒真是他的人生写照——不管是当年搞黑灰产业,还是现在靠争议话题涨粉,他似乎总能找到"成功"的歪门邪道。
可少林寺不是网红公司,佛教圣地更容不得"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
谁在消费少林寺?
两位"配角"的表演,其实是冲着同一个目标——释永信留下的流量蛋糕。
这位"佛门CEO"把少林寺从破败寺庙做成商业帝国,本身就充满争议:400元一支的高价香、百万租金的景区商铺、直播带货的开光饰品,商业化的每一步都踩着舆论的钢丝。
现在他倒了,围观者自然想分一杯羹。
杨帆需要话题重获关注,鲁某需要争议涨粉带货,两人看似路数不同,实则都是在消费少林寺的名气。
就像有网友说的:"他们哪是关心释永信啊,不过是把佛门当成了名利场。"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些喧嚣背后,少林寺正在悄然改变。
新住持印乐法师上任后,景区里的劝捐箱少了,商业活动停了,这位曾拒绝商家高价收购白马寺黄豆的僧人,正把"农禅并重"的理念带到少林。
有游客拍到,最近的少林寺多了些扫地僧的身影,少了些叫卖声,倒真有了点"寺庙样"——这正是印乐法师多年前说的,他最看重的评价。
释永信的案子还在调查中,法律会给出公正的答案。
但这场风波照出的众生相,比案情本身更值得深思。
一个教授,放着学术研究不做,靠编造爆料博眼球;一个网红,忘了自己的教训,用歪理邪说赚流量。
他们就像两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时代的焦虑——有人想靠权威身份走捷径,有人想靠颠覆常识博出位。
但少林寺的千年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信仰从不怕喧嚣。
就像那些被撤走的劝捐箱,被遮挡的功德碑,该清理的总会清理,该沉淀的终会沉淀。
或许某天,当我们再去嵩山,听到的不再是商业叫卖,而是真正的晨钟暮鼓。
到那时,才会明白:比起15亿美元的虚构财富,一颗清净的心,才是佛门最珍贵的资产。
信源:杨帆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