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黄药师,很多读者都能娓娓道来。
黄药师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均有出场,他虽然只是一个配角,戏份却极其重要。
从射雕时代的旧五绝,到神雕时代的新五绝,黄药师可谓是宝刀未老。
随着襄阳城破、随着郭靖黄蓉战死,黄药师何去何从?笔者认为,黄药师临死前去了一个地方,还留下了一个秘密,百年之后被一位魔头发现。
黄药师是金庸笔下最剔透的 “怪人”,他琴棋书画、医卜星相无所不精,却偏以 “邪” 字自居。
然而黄药师的 “邪” 从不是滥杀无辜,而是把世俗礼教踩在脚下、而是对伪善的极致反叛。黄药师可以大骂全真七子 “假仁假义”,也可以怒怼江南七怪 “固步自封”,却能在杨过被李莫愁追杀之时伸出援手、在郭靖守城时雪中送炭,摆出了自创的二十八星宿大阵大败蒙古大军!
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这两句诗词是黄药师毕生的写照,他既是横绝江湖的武者,也是江湖里最亮也最孤的星。
只是金庸并没有详细地讲述黄药师的结局。好比在《神雕侠侣》的末尾,杨过带着小龙女头也不回地走下了华山,这一对饱受苦难的恋人必是找了一个无人打扰之地,相濡以沫地度过余生。
随着第三届华山论剑落下帷幕,郭靖黄蓉要返回襄阳城,继续抵御蒙古鞑子的入侵。那黄药师呢?他会不会跟着女儿女婿,在襄阳城里颐养天年?
非也!
要知道的是,早在《神雕侠侣》的开篇,金庸就曾写道,当年郭靖、黄蓉参与华山论剑之后,由黄药师主持成婚,在桃花岛归隐。黄药师性情怪僻,不喜热闹,与女儿女婿同处数月,不觉厌烦起来,留下一封书信,说要另寻清静之地闲居,径自飘然离岛。黄蓉知道父亲脾气,虽然不舍,却也无法可想。
可以预见的是,眼见杨过潇洒不羁地走下华山,黄药师也与郭靖黄蓉告别,然后袍袖一挥,大步流星地飘然而去。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金庸还给黄药师留下一个极其精彩的隐藏剧情,这个剧情和倚天时代的一个秘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一个秘密原来金庸之所以将”倚天屠龙记“作为书名,是因为倚天剑和屠龙刀贯穿了整部《倚天屠龙记》。
杨过退隐之后,郭靖黄蓉夫妇请了一位能工巧匠将玄铁重剑熔了,再配上西方精金,打造了一柄屠龙刀和一把倚天剑。
郭靖黄蓉战死之后,江湖上流传着一句“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屠龙刀几经更换了多位主人,群雄只知道屠龙刀事关一个秘密,但屠龙刀终究藏了什么秘密却无人知晓。
原来郭靖黄蓉深知襄阳城岌岌可危,只因朝廷越发腐败,而襄阳城的粮草和援兵却是越发捉襟见肘。
鉴于此,郭靖黄蓉夫妇只能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夫妇二人将《武穆遗书》《九阴真经》藏到了桃花岛,还将兵法秘籍的坐标刻在了铁片上。
只有将刀剑互劈,便可发现刀剑之中藏着的铁片。顺着铁片上标注的坐标,就能成功寻到桃花岛,继而挖到《武穆遗书》和《九阴真经》,这便是”倚天屠龙计划“。
倚天屠龙计划尘埃落定,可由谁将《武穆遗书》和《九阴真经》埋到桃花岛的指定坐标?郭靖黄蓉对桃花岛的机关陷阱了如指掌,但二人是襄阳城的顶梁柱,国不可一日无君,城不可一日无将。
再看郭芙和武氏兄弟,这三人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草包,兵法秘籍岂能给这三个蠢人?要是在前往桃花岛的路上有个闪失,倚天屠龙计划前功尽弃。
黄蓉想来思去,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她派出丐帮弟子找到了父亲黄药师,黄药师听闻倚天屠龙计划不敢怠慢,当即赶赴襄阳城,从黄蓉那里接过了《武穆遗书》和《九阴真经》。
黄药师武功卓绝,又是一个睿智之人。他顺顺利利地来到了桃花岛,轻轻松松地将兵法秘籍埋到了黄蓉指定好的坐标。
为了安全起见,避免外人上岛破坏,黄药师不再东游西荡,而是用余生去守卫桃花岛。
只是黄药师到死都没有想到,百年之后,一位魔头发现了桃花岛的秘密。
三、一位魔头百年之后便是倚天时代,提及倚天时代的魔头,你是想到无恶不作的玄冥二老,还是想到阴狠毒辣的成昆?
其实,在金庸的设定之下,倚天时代还有一个魔头,此人便是黑化堕落之后的周芷若!
原来周芷若本和张无忌情投意合,却在灭绝师太的逼迫之下立了一个毒誓。
为了完成灭绝师太的遗愿,周芷若想方设法地接近赵敏,最后迷晕张无忌、“杀害”蛛儿、嫁祸赵敏,如愿以偿地夺走了屠龙刀和倚天剑。
此时的周芷若已从灭绝师太那里听闻了刀剑互劈的秘密,她得了铁片,顺着坐标寻到了桃花岛,最终挖到了《武穆遗书》和《九阴真经》。
得了兵法秘籍的周芷若继续黑化,心中没有家国大义的她对《武穆遗书》不屑一顾,反而专心致志地修炼《九阴真经》里的阴毒武功。
神功大成的周芷若在屠狮大会上大显身手,不仅打伤张无忌,让群雄目瞪口呆,她还在力战少林三渡时突然倒戈相向,笼出五指罩在谢逊的脑门之上,试图来一个杀人灭口。
要不是黄衫女及时赶到击败了周芷若,不但金毛狮王死于非命,就连张无忌也会因为心神大震继而走火入魔而死。
如此看来,由于张无忌的感情用事与优柔寡断,周芷若带给他的痛苦绝不亚于玄冥二老和成昆。
综上,黄药师临死之时在桃花岛留下一个秘密,百年之后却被一个机关算尽的周芷若所得,当真是应验了那一句古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