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冯巩返乡为曾祖父扫墓!现场无一辆豪车,副部级待遇全程太低调!
四月初的河北河间诗经村,麦田绿油油的,风一吹,像波浪一样翻滚。
村里人早早站在路边,举着手机张望——这一天,他们要等一位“大人物”:相声演员冯巩。
冯巩是谁?
老一辈人记得他在春晚舞台上的“我想死你们了”,年轻人刷短视频时总被他的段子逗笑。
但这一天,他不是明星,只是一个回乡扫墓的孙辈。
有意思的是,村民等了半天,没见豪车车队,也没见保镖开道。
几辆普普通通的黑车缓缓驶来,最贵的不过是一辆岚图商务车,其他都是日产、雪佛兰。
车窗紧闭,车子径直开向墓地。
冯巩的曾祖父冯国璋,在历史课本上赫赫有名——当过民国代理大总统,是北洋军阀里的“三杰”之一。
换成别人,这身份早吹上天了,可冯巩从没提过。
用网友的话说:“他把‘冯国璋曾孙’活成了‘冯巩’两个字。”
这次扫墓的冯国璋衣冠冢,修得挺气派。
圆形墓顶长着一棵小树,周围松柏环绕,墓碑上刻着“冯公国璋之墓”。
冯巩一身黑衣黑帽,和哥哥姐姐站在墓前,三人像复制粘贴——都是高个子、方脸盘。
有村民拍到细节:冯巩的黑色夹克和帽子,和四年前扫墓时穿的一模一样。
副部级待遇的艺术家,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这种低调的作风在娱乐圈可以说是很少见了。
冯巩扫墓的日子选得巧妙——4月3日,比清明节早一天。
村里人说,这是为了避开人流,安安静静尽孝心。
仪式也简单:献花、默哀、轻声念叨几句。全程没笑容、没段子,只有肃穆。
有乡亲想凑近合影,被同行家属礼貌拦住。
冯巩的家风一直都很不错,他祖父冯家遇是实业家,临终前把全部财产捐给国家;父亲是普通教师,家里立下三条规矩:不许买外国房、不许娶外国老婆、女人不能戴钻石戒指。
这种“根正苗红”的教养,让冯巩从小习惯朴素。
他的别墅里种菜不种花,家具是老式红木,衣架上挂的西装灰扑扑的,活脱脱一个“90年代老干部”。
冯巩今年67岁,皱纹深了,白发多了,但精气神还在。
退出春晚后,他成了短视频平台的“段子王”,拍徒弟、讲笑话、晒种菜,连院子里的黄瓜茄子都成了粉丝的“打卡点”。
徒弟贾玲最懂他的好。
当年贾玲穷到住地下室,冯巩不直接给钱,而是带她四处演出,三个月挣够十年房租。
后来贾玲拍电影,冯巩二话不说客串,镜头只有几秒,却让她记了一辈子。
长时间不出现在舞台上,很多人都会觉得冯巩已经过气了,他对此倒是很坦然地回应:观众的笑声才是奖杯。
一边当着曲协主席,一边给网友们分享自己的短视频,冯巩现在过得像他种的菜——不精致,但踏实。
这次扫墓,冯巩给娱乐圈上了一课。
别的明星回乡,恨不得带十辆豪车,热搜买三天;他却连车窗都没摇下,全程低调得恨不得当隐形人。
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这才是高级的衣锦还乡——不炫耀标签,只传递尊重。
村里老人提起他,满口夸赞,说他从小懂事,当了明星也没架子。
一位大妈笑着说:“他在电视上逗乐全国人,回村还是那个弯腰听人说话的冯巩。”
冯巩不混名利场,不争“相声正统”,只守着老院子、旧衣服和一帮徒弟。
因为艺术家的体面,不在排场,而在骨子里的分寸感。
就像那辆开往墓地的普通轿车——不张扬,却载得动六十多年的风骨;不昂贵,却装满了四代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