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抱她失声痛哭,张国荣笑应40娶她,斯人已逝十五年,世间再无梅艳芳
文|李土豆77
2003年冬天的香港,灯火如常,但空气中隐隐透着悲凉。
那一晚,梅艳芳身穿婚纱站在红馆的高台上,一手举起麦克风,一手缓缓挥别,声音颤抖却笃定地说了声“拜拜”。
这竟就是她留在人间最后的身影。
梅艳芳从不属于童话。她的世界没有粉色泡泡,只有从小练就的倔强。
她4岁开始在茶楼唱歌,端茶倒水,学着逗客人笑。后来,日子变得更苦,转到夜总会赶场,白天上课打瞌睡,晚上熬夜唱到沙哑。
当时的梅艳芳太小,却早就明白生活的代价——要想活得下去,就必须比谁都硬。
成长路上,姐姐梅爱芳是她唯一的依靠。
两人一起唱歌养家,一起撑起家里的天。可惜后来姐姐因病去世,梅艳芳悲痛欲绝,接着也被查出患上同样的病。
命运几乎是照着她的心来打击的。
1982年,梅艳芳参加歌唱比赛,一曲唱罢全场震动。19岁的她,台风老练得不像个新人。
从此,她不再是台下被冷眼看待的小歌女,而是台上的百变天后。
梅艳芳从不走寻常路,唱《坏女孩》、穿西装、披战袍,造型一变再变,把“敢”写在脸上,也写进舞台。
可外人只看到她光芒万丈,却很少有人知道,梅艳芳拼到最后,全身都在跟病魔对抗。
为了不拖累演唱会,梅艳芳一边打着止痛针,一边排练彩排,连演八场,场场爆满。她说不做就没有机会再做,话说出口,眼神像火。
没有人能劝得住她,包括医生。
2003年,梅艳芳的生命进入倒计时。
那时张国荣已经离开了。两人多年的默契与陪伴,在那年春天被突如其来的噩耗划上句点。
梅艳芳沉默了很久,她没哭,但所有人都知道,她的心被掏走一半。
曾有人问张国荣,如果梅艳芳到40岁还没嫁,会不会娶她?他笑着说:“那我娶她。”
可梅艳芳40岁那年,他已经不在。
于是梅艳芳穿上婚纱,站在万人灯海中,把自己嫁给了音乐,嫁给了台下一双双泪光闪烁的眼睛。
梅艳芳这一生,唱了292场演唱会,演过几十部电影,是红馆的常驻主角,是华语乐坛的里程碑。
但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最心碎的,不是身体的疼,而是来自家人的冷漠。
母亲和哥哥多年来向她伸手要钱,赌债、投资、消费,她一次次掏腰包,到最后却换来一句“你赚那么多,不就是要给家里花的?”
当梅艳芳宣布病情,刚下节目,母亲打来电话,不是关心,而是问:“你的钱怎么办?”
她没挂电话,只是轻轻说了句:“知道了。”
那一刻,她从没这么清醒过。
梅艳芳曾对朋友说,最遗憾的是没有小孩,没有家庭。她太想做一个妻子,一个妈妈,哪怕只有一次。
当医生建议手术时,她拒绝了。不是怕,是不想连唯一的希望也被摘除。
从小被生活逼着早熟,长大后却始终没能遇到那个愿意为她遮风挡雨的人。她不甘心,但她认命。
于是梅艳芳用尽全力,在舞台上点燃自己,在病榻上挺直脊背。
演唱会当天,她身体不停流血,只能用纸尿裤垫着。后台放了十几台暖风机,她仍旧手脚冰凉。
刘德华抱着她哭到不能自已,陈奕迅在台上哽咽唱完她的歌,张曼玉每每谈起她都哽咽无声。
梅艳芳在演艺圈的地位,从不是靠舆论堆起来的,而是靠一次次站上舞台、一次次推别人一把的义气和胆识。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走了。
那天夜里,红馆门口聚满了歌迷,他们点起蜡烛,一遍遍放着《夕阳之歌》。
有人说,梅艳芳是“香港的女儿”。
不是因为她红得久,是因为她苦得多、扛得稳,还不忘为别人留一盏灯。
星光大道上的铜像还在,底座上是刘德华亲笔写下的四个字——“香港女儿”。
梅艳芳用短短40年,把一个时代唱到极致。
有人拼一生求一个名字,她却用名字,成就了一个时代的风格。
梅艳芳走了,属于她的那个年代,也跟着落了幕。再没有第二个梅艳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