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电影《戏台》就被贴上了“不成”的标签,资本早早就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排片时段安排在那些被人遗忘的凌晨与拂晓,仿佛是在为它的失败提前宣判。然而,谁能料到,正是这些冷清的时刻,反而吸引了观众自发前来。上海某家影院凌晨一点竟然加场,当红灯点亮,全场座无虚席,仿佛无声地向大家传达:艺术的力量绝不会因时间的冷热而妥协。
预售票数字从20多万起步,谁也没预料到它能一举冲到6000多万,上座率从15%飙升至90%。电影院忙得不可开交,排片比例也从5%骤升至15%,黄金时段重新开放。这绝不是偶然,而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真实体现。真正优秀的作品从来不需要资本的青睐,它自有光鲜与吸引力。
再回首陈佩斯的艺术生涯,简直可以编成一部孤胆英雄的传奇。1999年,央视未经授权发布他的小品VCD,他毫不畏惧地将对方告上法庭。那个时候,谁敢挑战央视的威严呢?但他毫不逊色,即便被春晚封杀,他也无怨无悔。因为在他心中,艺术的尊严远比名利和舞台重要得多。
此后,他隐居于深山,和妻子一起种田,远离喧嚣,但他从未对此感到后悔。他深知,一些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换来的,例如清白与初心。他重返话剧舞台,拒绝资本的诱惑,不接受那些浮华的包装和炒作。他所追求的,是真实的表演和灵魂的碰撞。
《戏台》的诞生,标志着他与资本之间的一次正面对决。有人建议加入穿越元素,来迎合年轻观众,但他坚决拒绝。他明白,随意改动剧本只会毁掉作品的灵魂。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与妻子抵押房产,自筹一亿进行拍摄,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甚至道具上的雕花也要和博物馆里的艺术品一模一样。当后期发行方想把138分钟的电影剪至90分钟时,他毫不妥协,因为他知道,那些被删减的片段正是作品的心脏与灵魂。
在这个以数据为王的时代,陈佩斯却好似一名守夜人,守护着艺术那微弱的光辉。他的坚持,不仅让《戏台》逆风翻盘,更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艺术不是靠流量,而是用真诚打动人心。用几十年的坚守,他告诉我们:即使黑暗漫长,依然有人愿意点亮明灯,照亮艺术的每个角落。
向陈佩斯致敬,向每一个在浮躁世界中坚持初心的艺术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