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数字时代,很少有人预料到71岁的陈佩斯,这位曾在春晚的小品中俘获亿万观众、被誉为“戏骨级笑匠”的老戏骨,会凭借一部改编自话剧的电影《戏台》,打破市场和资本的预期,收获不俗的票房成绩。
这部电影在正式上映后的12小时内,票房便突破了亿元大关,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分,令网友们纷纷赞叹:“陈佩斯比很多知名导演更懂观众!”
上周,《戏台》正式在电影院上映。起初,这部电影原本定位为小众话剧,经历了超过十年的筹备与坎坷。在这个过程中,剧本多次因缺乏“商业化”而被延误,然而一旦上映,借助观众的口碑相传,这部作品竟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在接受采访时,陈佩斯谈到:“市场变化得太快,以前舞台上的表演就像是一台机器,现在拍摄大型场景时需要十台摄像机一同工作。”他坦言,作为一名手艺人,要用心打磨每一部作品,实实在在地去做。
《戏台》改编自他十年前首演的话剧,当年在全国巡演300余场,观众人数超过35万。如今,这部作品在大银幕上重现,借助荒诞喜剧的外表,讲述了京剧班子在面对强权军阀时的生死抉择。
虽然不少人认为这样的题材与暑期档的商业节奏格格不入,但业内人士和普通观众都嗅到了这部作品的诚意。媒体称其为“国产顶级讽刺喜剧”,并有人连看三次,甚至全家三代人齐聚影院支持,形成了一种现象级传播。
而陈佩斯的个人形象,也成了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在采访中,他表现得有些“反潮流”——一双布鞋穿了五年,衬衫磨出了洞也不愿意更换。他笑称,“我周围的朋友越来越多,但只需要认识朱时茂一个就够了。”
有些人感慨他“真是个固执的人”,而另一些人则赞赏他热爱读书、崇尚节俭的生活态度,保持着对名利的距离。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陈佩斯早已被认为是个过气人物,业内老板们普遍认为他年纪大、不懂新的传播模式。然而这次,《戏台》的成功不仅让资本惊讶,更让整个业界反思:真正尊重历史与艺术的作品,依然能获得成功。
截至7月28日,《戏台》的票房已超过2亿。与那些票房动辄几十亿的大片相比,这个成绩似乎并不引人注目,但我们不能忘记,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戏台》包含了所有导致电影“失败”的不利因素:低成本、话剧改编、有限的营销预算,以及没有流量明星等等。
尽管面临种种不利,《戏台》却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即便在老一代观众中已经建立起与顶流明星不相上下的知名度,陈佩斯的选择依然打动人心——他拒绝收徒、拒绝带货,也不愿混进资本圈。
他说自己在30岁时便明白了“天命”,“名声”与“舒适生活”是完全无关的:“我只是一个小人物。”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小人物”,用喜剧中的悲凉与荒诞中的尊严,生动地展示了老一代艺术家的坚定态度。
在《戏台》中,无论是角色设计、荒诞的转折,还是演出的细微之处,都深刻揭示了当前文化生态的困境。陈佩斯信奉的“戏比天大”的理念,是对资本和快餐式创意的有力回应。
没有复杂的包装和营销手段,陈佩斯凭借这一部作品成功重返主流视野,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再次向业界发出信号:真诚和工匠精神依旧能够打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