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气的代价
1999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将央视告上法庭。原因是央视旗下某公司未经授权,将他们的春晚小品制作成VCD,并以仅2000元的价格“买断”了原创作品的终身版权。那时,许多演员都默默接受,甚至心存感激。可是,当央视以“大局为重”施压时,陈佩斯毫不妥协,怒斥:“人活一口气,如果连这口气都没有,那活着不就和行尸走肉一样吗?”这场官司最终以胜诉告终,但也为他换来了央视的“封杀令”,从此,他和央视的关系彻底断裂。资本界则早已闻风而避。陈佩斯曾无奈地笑道:“离开中央台,我依然能继续发展,但央视失去了我,失去了观众最爱的核心节目,观众也失去了笑声。”
然而,更为残酷的现实是,中国的喜剧界失去了一个时代的巨匠。随着春晚小品逐渐堕落为恶搞残疾人、炫耀丑化和无意义的喧哗,观众们才猛然意识到,曾经开创小品黄金时代的陈佩斯,早已被逼至偏远山村,独自垦荒,孤独地吞咽着艺术的苦涩。而最令人痛心的是,陈佩斯对于这些空洞的奖项和荣誉的淡然回应:“我一直很干净,从没拿过这些奖。”记者追问背后的深意,他淡然一笑:“你懂的。”那份“干净”,正是他对权贵规则的拒绝,也是他对于失去的艺术世界的悲凉自证。
陈佩斯的艺术梦未曾熄灭
2025年,71岁的陈佩斯孤注一掷。他将自己在北京的房产抵押,为将自己打磨了13年的话剧《戏台》搬上银幕筹集了1.1亿元。中途,投资方竟然撤资五次,而剧组最昂贵的设备只是一台老旧的租赁摄像机。为了追求极致的艺术表现,他对每个细节都要求完美:为重现1925年的戏台,榫卯的误差不得超过2厘米;为了角色的真实性,黄渤拼命练京剧,嗓子咳出血丝;拍摄撞柱戏时,陈佩斯额头红肿,仍坚持不用替身:“用替身?我对不起那些买票的观众!”
然而,资本的打压来得如此迅猛。在电影上映前,《你行!你上!》《长安的荔枝》《罗小黑战记2》《花漾少女杀人事件》等多部商业片突然调档,直接将《戏台》的排片从15%削减至1.2%。黄金场次几乎消失,只剩下凌晨的“幽灵场”——一场只有5个座位,预售票房仅为26万。院线经理直言:“老年文艺片放午夜场,算是对它的面子了!”
然而,观众的回击如同海啸一般席卷而来。河北保定的午夜场,24个座位挤进37人,轮椅和小马凳占满过道;大学生们纷纷包场,刷屏评论:“他骗了我们三十多年!”00后更是用“军阀改戏”短视频突破百万播放,弹幕刷屏:“角儿会老,戏魂不死!”
7月22日,《戏台》预售票房从26万暴涨至5000万,上座率从1.2%飙升至90%。至7月26日,累计票房突破1亿!影院经理后悔不已:“当初我们觉得它必扑,现在票居然得抢!”
中国电影需要多少“战狼”,才能容得下“戏台”?
当资本坚信“流量明星 特效=票房”时,《戏台》撕开了市场的虚伪面纱。主演黄渤、尹正等人甚至零片酬出演,影片的二刷三刷率惊人,豆瓣评分高达9.6分。00后影评人一语道破玄机:“前半场笑到拍大腿,后半场捏紧纸巾,不敢出声——这才是喜剧!”陈佩斯的“干净”正是市场的照妖镜。他不容忍假唱和假笑,甚至预告片也只用了二胡配乐,他一语道破:“如果还能勉强接受,就是问题。”对比如今,那些投资5亿的特效大片,特效像五毛,流量明星常常压戏,抠图、日薪208万,早已脱离了艺术的本质。而当艺术被当作快消品消费,观众用脚投票,捧起了《戏台》,这正是他们在呐喊:我们已经厌倦了被当韭菜,想要为真诚的艺术买单!
留给后代的尊严
在首映礼上,白发苍苍的陈佩斯面对观众,深深鞠了一躬,持续了整整10秒。这是他坚持了十年的动作,既是对“衣食父母”的感恩,也是对艺术初心的虔诚跪拜。他曾说:“这个世界应该有规矩,我们已经勉强过了几十年,难道余生还要继续堕落吗?”面对镜头,他目光如炬:“如果我的后代看到我屈服于强权,他们一定会朝我的墓碑吐口水——我绝不会让他们感到羞耻!”
如今,影院里,白发的老人与00后观众并肩而坐,笑声与泪水交织,而那座曾被资本碾压的“戏台”,正在悄然重建。这不仅仅是电影的胜利,更是民族对“干净”二字的集体致敬——走吧!一起去支持那个坚持“干净”的人,干干净净、畅快淋漓地赢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