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为何开始对雷佳音感到厌烦?”这一话题,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尽管雷佳音并未做错什么,然而有时候,过于正经和循规蹈矩,反而也可能成为被指责的原因。
雷佳音成为“烦”的焦点,主要原因是他的出镜率过高。仔细一算,在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和电影《酱园弄》中,雷佳音都担当了重要角色。而未来将要上映的11部作品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他的身影,包括姜文执导的《你行!你上!》、冯小刚执导的《抓特务》、路阳执导的《刺杀小说家2》等等。观众忍不住吐槽:“怎么到处都是雷佳音?”
然而,对雷佳音而言,这种情况并非首次发生。根据统计,过去三年间,雷佳音几乎是“劳模”般的存在,平均每两个月便有一部作品上线。雷佳音能够成为顶级流量明星,背后无疑与他的努力密切相关。在娱乐圈中,“星二代”层出不穷,身世普通的雷佳音能够脱颖而出,证明了他有着某种独特之处,这既是机遇,也是努力的结果。
雷佳音最初赢得观众喜爱,据信是因为他开创了“窝囊式”角色的表演风格。在《我的前半生》中,他饰演的陈俊生,在婚外情和内疚中颓废不堪;而在《人世间》里,周秉坤这个角色则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不甘,雷佳音将这些情感演绎得深刻动人,收获了大量观众的共鸣,并且一举斩获了飞天奖、金鹰奖和白玉兰奖等多个重要奖项,迅速跻身顶流行列。
我个人其实非常喜欢雷佳音,尤其欣赏他在《人世间》中的表现。他的演技总是能够在细腻与力量之间自如切换,极富层次感。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长安的荔枝》中的李善德再次呈现出一副佝偻背影,手捻着衣角,情感崩溃的戏码时,观众也不禁产生疑问:这段哭戏,怎么和《人世间》中的周秉坤一模一样?从陈俊生到周秉坤,再到李善德,表面上看,角色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与身份设定,但内核却似乎是一致的——总是那个“受气包”的形象。甚至有观众直言:“雷佳音的角色像是穿越时空的同一副灵魂,只是换了不同朝代的外衣。”
换句话说,雷佳音逐渐陷入了角色重复的困境。当然,这种现象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如果一部高投资电影无法请到吴京或沈腾作为男主角,雷佳音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雷佳音不行,可能又要转向郭京飞、李光洁、刘奕君等同样出色的中生代男演员,但这样的人选通常难以过审。
雷佳音的现状实际上揭示了影视行业的一个残酷真相:中生代男演员中,能同时具备票房号召力和演技的并不多。对制片方而言,投资的压力使得他们宁愿选择一位已经成名、演技可靠的演员,也不愿冒险尝试新人。某些制片人私下表示:“雷佳音演技尚可,片酬也不高,且没有什么负面新闻,最为稳妥。”
从某种意义上讲,雷佳音的困境类似现代职场的普遍现象:一个人如果能力出众且可靠,他便成为了单位的“劳模”,一旦有重大任务,领导和同事最先想到的就是他。无论是否愿意,他都会被迫接受。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大家都觉得他可靠,所以不再尝试新的选择。
而雷佳音,尽管已经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仍未能察觉到这一循环的负面影响。或许他一直怀念那些曾经扮演小角色的日子,终于从龙套走到顶流,他怎能轻易停下脚步?
事实上,雷佳音的困境并非个例。演员张译也经历过类似的“过度曝光”。曾几何时,张译几乎成为了银幕上的常客,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几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去年,在拍摄完七部作品后,张译获得了华表奖,但他选择宣布暂时“息影”,并解释道:“拍得太多,观众烦,我自己也烦!”任何演员即便有再强的演技,频繁的曝光最终也会使人产生疲劳感。
这种频繁的露面,有点像经济学中的“通货膨胀”,我们不妨称之为“镜头膨胀”。就像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一样,“镜头膨胀”也使得演员的镜头变得不再珍贵。雷佳音的镜头不断出现,观众渐渐感到视觉疲劳,也就使得他的形象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独特魅力。
遗憾的是,雷佳音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陷入了“来者不拒”的循环中。也许他还未放下曾经默默无闻的岁月,难以抗拒如今顶流地位带来的诱惑,谁又能轻易放弃来之不易的机会呢?
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面对危机并作出抉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