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记忆,非为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后人,避免悲剧重演。7月31日,备受瞩目的电影《731》并未按预期首映,这一意外的延期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巨大争议和讨论。许多观众开始纷纷猜测:影片是否因血腥场面被封杀?是否遭到日本的压力?审查环节出了问题?对于暴力场面的担忧,“会影响孩子成长”“不应搞对立”之类的声音层出不穷。
随之而来的抵制潮更是如洪水般席卷而来。有声音指责电影会“破坏两国友好”,甚至有网友向预告片发起了180万次的举报!这数字看得令人震惊——一部还未上映的电影,竟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
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些举报背后的一些“巧合”。7月15日,电影预告片刚发布,日本外务省便火速发布了23条声明,指责该片“误导舆论”。仅仅过了三小时,中文网络上便出现了一批相似的言论:“已经是和平年代,为什么还要翻旧账?”“为什么不往前看,放下过去?”
这类言论的同步反应实在是让人质疑,是否背后存在某种精心策划的风向操作。我重刷了一遍预告片,诚然,并没有外界传闻中的“血腥”场面。所谓“暴力镜头”不过是演员在重现实验场景时流露出的惊恐神态,甚至并未涉及任何真实的解剖镜头。这分明不是怕电影血腥,而是害怕揭示历史真相吧?
更令我震惊的是,在日本社交媒体上的反应。由于日本一直拒绝承认其在侵华战争中的罪行,许多日本人甚至不知道731部队的存在,更不清楚他们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因此,当他们看到这部电影的预告时,立刻发起了大规模的抵制活动,甚至有人公开表示“我们才是正义的一方”。这些评论收获了数万次点赞,部分网友还发起了“拒绝观看该片”的话题,仅仅几天时间便有数十万日本人响应。
在哈尔滨的731罪证陈列馆里,至今仍保存着带血的手术器械、受害者的遗骨以及当年实验的报告,这些白纸黑字的“活体实验数据”证据,难道是空穴来风?如果这段历史“不存在”,为何有人会如此恐惧它在银幕上重现?
电影背后的故事充满艰辛与坚持,导演赵林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事实上,这部影片的筹备工作早在2017年就已开始,但最初几乎无人愿意投资。一些投资方直言:“这个题材过于敏感,风险太大,得不偿失。”直到长影集团前领导拍板决定:“这件事总得有人去做”之后,电影才终于勉强启动。
赵林山亲自前往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寻找素材,馆长金成民曾严肃地问他:“你真想清楚了吗?”圈内早有传闻,曾有三位导演试图拍摄731题材的电影,结果一位病故,一位遭遇车祸,还有一位遭遇不测。这些传言没有让赵林山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要将这段历史呈现给世界的决心。
拍摄过程的困难与挑战也超乎寻常。李乃文在拍摄解剖戏时,对着道具(动物内脏)联想到历史中的记载,不禁当场呕吐;王志文为了演绎冻伤实验,穿着单薄的衣服躺进零下30℃的模拟舱,拍摄完成后几乎无法说话。演员们为电影的付出与投入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不仅在演绎历史,更是在为那些失声的受害者讲述他们的痛苦与悲剧。
电影《731》的意义,不仅仅是揭露过去的罪行,它还承载着让世界看清一个不愿反省的民族,如何谈论“文明”的责任。支持这部影片的全球上映,并非是为了煽动情绪,而是为了捍卫人类的底线,警示未来。历史的遗忘,等同于对未来的背叛。
中国有句古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想想日本在战后的态度,想想它拒绝为过去的侵略行为忏悔的态度,是否应该引发我们更多的警觉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