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艺术的圈子里,虽然大家口口声声提到保护与传承,但剧场里的座位却依然空荡荡,这无疑是最让人心痛的现实。老郭和他的太平剧社在天津中华大剧院重新开张,似乎看似热闹非凡,实际上却承载着传统艺人们的无奈与辛酸。他们的生存状态,真是令人感慨。自疫情以来,许多剧团纷纷解散,重组,归根结底,市场的冷酷让不少人无路可走。
老郭身上的六个牌子让人耳目一新,但想想看,这些荣誉背后可都是用真金白银换来的。比如麒麟剧社,曾经濒临倒闭,现在能勉强维持的全靠商演带来的票房。虽然自称保留了评戏的原汁原味,但观众里大多数却是德云女孩们。当年与老郭一同演出的太平剧社演员,现如今有的在体制内的剧团领着固定工资,有的则转行送外卖,究竟能找回多少真正的高手?那些曾在舞台上发光发热的前辈,如今已九十高龄,仍在为传统艺术发声,这行行当的断代是显而易见的。
再看看邻近的京剧圈,每年都能得到国家数额可观的扶持,而评剧却连一个像样的专业班都没有。老郭的表演模式与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颇为相似,试图用流量来支持传统艺术。可评剧能否像二人转一样从搞笑中寻找到出路?去年张云雷把评剧的演出变成了饭圈打榜的热点,虽然引来众多老戏迷的抗议,但剧场的票瞬间售罄,这种现象不容忽视。在当下,要想吸引年轻观众,光靠传统的形式显然是不够,汉服和周边产品才是关键。
有老戏骨表示,太平剧社现在演出的可以算作新派评剧,念白变成普通话,梆子也敲起了电子乐。若说守旧,宝坻评剧团去年的演出场数还不到三十场;若谈创新,今年文旅局的扶持资金却全部投向了网红戏曲直播。老郭的复兴策略至少让评剧上了热搜,这总比安静地躺在非遗名录中等待死亡要好得多。
然而,六个身份背后却牵扯着传统曲艺难以解开的死结:没有个人IP就难以推动,依赖了IP反而让传统变了味。德云社为小剧场的生存提供了经济支持,但年轻演员们却都在抖音上说段子。如果真要追求传承,评剧的一些绝活却未能成功传承下来,反倒是郭德纲的徒弟成为了金字招牌。这一套操作究竟能维持几年,尚不得而知,但至少能让00后明白评剧并非只是老年人的背景音乐,这也算是值得的尝试。
最终,市场的规律是残酷的,昆曲因为有其独特的地位能靠着“皇粮”生存,而地方戏则需要另辟蹊径。老郭虽然肩负六个职务,看似光环加身,实际上却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若哪天太平剧社再次解散,骂名仍旧会落在他头上。眼下,能做的就是多开场演出,把老艺人的戏录下来,免得真正的好技艺随人离世而埋没。传统艺术这碗饭,从来都是跪着乞讨、站着吃,艰难且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