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姐”、“卷福”、“绿魔”、“阿甘”……这些赫赫有名的巨星出现在眼前时,难免让人以为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一部新上映的漫威影片。然而,事实却是这部电影的离奇程度超出了漫威的任何一部作品!即使全球票房最高的演员——斯嘉丽·约翰逊,也不过是一个出场时间不足十分钟的配角。那么,究竟是谁,能在一部作品中集结如此众星,以至于成为好莱坞的代表性人物?答案便是——韦斯·安德森。
他的电影因其极致的视觉美学而广为人知,尤其是那部“每一帧皆如壁纸”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而他今年提名戛纳电影节的新作,同样不负盛名。然而,作为众多文艺青年的心头好、备受推崇的“鬼才导演”,这一次似乎遭遇了滑铁卢?
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
《腓尼基计划》
导演:韦斯·安德森
编剧:韦斯·安德森、罗曼·科波拉
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米娅·塞普雷顿、迈克尔·塞拉、汤姆·汉克斯、布莱恩·克兰斯顿……以及更多令人惊叹的演员阵容。
类型:剧情 / 喜剧 / 动作 / 惊悚 / 犯罪
上映日期:2025年6月6日(美国)
片长:105分钟
作为韦斯·安德森的第13部长片,该电影入围了今年戛纳的主竞赛单元,并已在美国院线上映。然而,无论是在电影节的媒体评分还是在国内外流行的评分网站上,这部新作均未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对于戛纳常客韦斯·安德森而言,这几乎等同于一次重大失利。
顾名思义,影片围绕一位欧洲顶级富豪和他的女儿的“腓尼基计划”展开。作为唯利是图的商业大亨,扎扎经历了无数次暗杀后,决定把女儿莉赛尔选为继承人,并与她的家庭教师一起踏上征程,去游说各个投资方填补“腓尼基计划”的资金缺口……
随着故事的发展,影片采用公路片的叙述形式,分为五个小章节,仿佛呈现出一场通关游戏,逐步推进“腓尼基计划”的进度。因此,与《法兰西特派》和《小行星城》的宏大叙事相比,《腓尼基计划》的故事更加平易近人且易于理解。
尽管如此,在增强可观性的背后,影片中夹杂了童话和小品般的元素,致使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内涵被包裹在一层“糖衣炮弹”之中,难以显现。同时,这并非是一场安然无恙的旅途。在抵制扎扎的各国政府、暗中操控的幕后黑手、身份成疑的教师以及突如其来的社会组织等多重冲突的影响下,本已野心勃勃的计划更加危机重重。在石破天惊的情节中,他们经历了流血与生死,甚至身陷空难,以生命换取利益、死里逃生。
因此,这部影片还融入了不少在韦斯·安德森的以往作品中较为少见的暴力元素。坠毁的飞机、徒手取出子弹、单手捧着肠子的场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血浆、爆炸与怒吼的场景,结合韦斯·安德森典型的色调与精致的对称构图,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反差,突显出荒诞和闹剧的色彩,甚至某种程度上具备了cult风格。
在这复合而杂糅的视觉风格中,韦斯·安德森一贯的黑色幽默和细腻的无厘头感更为突出。“炸弹还有18分钟就会爆炸。” “很好,我们十分钟后降落。”而影片的结尾,扎扎凭借着他那看似无厘头的“我的感觉非常安全”的运气成功击败了如影随形的敌手努巴尔。当我们看到努巴尔握着贯穿全片的手榴弹在“腓尼基计划”模型上爆炸时,之前的任务、利益、商业版图,加之背后的资本主义、政治秩序与权力结构也在一片冷幽默中悄然解构。
影片的尾声,原本因母亲去世而对冷漠无情的父亲充满疑虑的莉赛尔,经过一番波折,终于洞察到父亲外表下隐藏的人性温暖,最终与父亲实现了和解,过上了简单而平静的新生活。
然而,看到这里,观众或许会心生疑问:影片为何又回到了温暖家庭剧的命题?这正是《腓尼基计划》的一个缺陷所在:主题众多却表达模糊。从《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对岁月变迁的思考、《月升王国》中对青春的追忆,到《法兰西特派》中对流行文化的剖析,韦斯·安德森始终是一位富有个人价值观和政治思考的导演。然而,正如前文所述,《腓尼基计划》对此主题的诠释却显得空洞无物。
观众无法从扎扎这一复杂多面的角色中探知时代的根源,也无法在他的敌人身上看到来自集体主义的深层侵害。影片试图探讨政治讽刺、劳动者权益、对资本主义的不满,以及对历史与艺术的追溯,然而所有的探讨都浮于表面,成了画面上的修饰。即便是原本清晰简单的父女情感,也难逃陈腐的救赎叙事。
诚然,影片试图通过“天堂审判”式的黑白场景设计,展现扎扎内心的情感波动及对人性的反思,但最终沦落为形式上的束缚。借用豆瓣上一条针对《法兰西特派》的短评:“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如果唤不起一种热爱,便会显得相当机械。”
这种“机械感”不仅体现在人物与故事上,也出现在视觉及表演之中。尽管我们都知道韦斯·安德森的画面是多么华美绝伦,但缺乏强有力剧本支撑的美学便失去了深邃的内涵。五彩斑斓的场景、夸张的色调、精致的构图……《腓尼基计划》更像一件装置艺术,观众所体验的不是电影,而是一场平面的艺术展览。在这样的纯视觉体验中,难免让人感到疲惫。
再回到这星光璀璨的演员阵容,聚集了诸多重量级演员也是韦斯·安德森作品的一贯风格。威廉·达福、汤姆·汉克斯、斯嘉丽·约翰逊、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顶尖演员依次登场,成为影片中的各个机械环节。原本风格迥异的他们在《腓尼基计划》中,却变得缺乏情感起伏,台词生硬、表情冷淡,被困在各种角色所需的空白角落。演员表现的主动性在电影表达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种刻板的表演方式或许可以被理解为对韦斯·安德森风格的迎合,然而同时也剥夺了演员们独特的个性与思考。
总的来说,《腓尼基计划》的各方面特点皆十分突显,它的优缺点分明且具有两面性。热爱韦斯·安德森的人会将其视为他风格的集大成,而对其不感冒的观众则可能会批评“旧瓶装新酒”、“为醋包饺子”。在这些风格鲜明的导演身上,少一分便显得无趣,多一分则显得刻意。那么,在你眼中,这部《腓尼基计划》,究竟是第二部《布达佩斯大饭店》,还是好莱坞自家的“国产贺岁片”呢?
本文作者:j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