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 一个靠艺术吃饭的团体,尤其是喜剧团,和观众最核心的默契就是源源不断地带来高质量、有新意的作品,大家掏钱买票为的是那份独一份的快乐,德云社能崛起当初就是因为他们敢于打破沉闷,带来鲜活又接地气的东西,可现在那似乎已经成了过往。
如果说能力上是小问题,那品行上的问题可就太大了,无论是从头到尾都是一场闹剧的私生子风波,还是徒弟之间的矛盾和各种个人品行上的“大瓜”,这些都在消耗着普通人对德云社的好感度。
德云社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它还能走多远?
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及文内
靠“啃老”还能走多远?相信很多观众现在看德云社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内容啃老”,走进德云社的剧场或者点开他们的专场视频,耳边反复回响的依旧是那些听了不下十遍的老段子,传统相声讲究“千锤万炼”,但“锤炼”不是“复读机”, 当岳云鹏的《五环之歌》从一个包袱变成一种捞钱的公式,当郭德纲嘴里的“传统节目”成了缺乏新活儿的遮羞布,观众的胃口还能被吊多久?
当一个团队的创作能力停滞不前,只能在过去的辉煌里打转时,它与观众的艺术契约就已经濒临破碎,而创作乏力背后是德云社演员专业能力的严重缩水, 他们现在看起来更像是娱乐明星而不是相声艺人,他们频繁出现在各大综艺节目里,在真人秀中表演着精心打造的人设,流量确实能带来真金白银,可问题是当主业沦为副业、安身立命的本事自然就被荒废了。
想当年张云雷靠一曲《探清水河》红遍大江南北,一度被捧成“传统文化推广者”,结果直播时连《四郎探母》的经典唱段都能唱得错漏百出,这种业务上的当众露怯比任何八卦新闻都更具杀伤力, 它明明白白告诉观众,德云社过去引以为傲的“手艺”可能只是个花里胡哨的噱头。
当演员们的心思全放在了如何维持综艺人设、如何讨好粉丝上,谁还有闲工夫和精力去磨炼贯口、钻研新段子呢? 这种舍本逐末正在悄无声息地侵蚀德云社的艺术根基,当初观众是因为相声而来,如果相声本身都变得索然无味,那“德云男团”的人设再好玩最终也只能曲终人散。
江湖道义也被踩烂
如果说艺术承诺是德云社的光鲜“面子”,那么对传统行业道义的遵守就是它的坚实“里子”, 相声这个行当脱胎于草根江湖,最看重“德”与“义”,郭德纲也总把“学艺先学德”、“规矩”挂在嘴边,这既是对徒弟的教诲,也是对外界的公开宣言,然而现实却一次次把这层道义的底线击得粉碎。
德云社的弟子们几乎在方方面面都踩了雷,首先是对社会公德和法律的藐视, 陈霄华酒后私闯民宅,行为恶劣至极,早已超出了私德范畴,德云社即便迅速解约但“养不教,师之过”的议论也已然深深刺痛了公众的心。
其次是对个人情感和家庭责任的背叛, 张九南被前妻控诉婚内出轨、家暴、弃养,秦霄贤被曝同时和多名女性暧昧,在伴侣术后恢复期还一掷千金寻欢作乐,这些龌龊事在任何现代社会都无法容忍,更何况是一个号称“忠孝仁义”的传统师门,它们暴露了部分成员私生活上的极度放纵和责任感缺失,与德云社标榜的“传统”背道而驰。
再者是对行业内部情义的践踏,相声行里搭档如手足,尚九熙与何九华七年的合作曾是粉丝津津乐道的“盛世”, 可这份情义最终在“谁更红”、“跟谁搭档更有前途”的流量逻辑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何九华为了能与更有人气的秦霄贤组合,处心积虑地疏远、甚至诋毁昔日伙伴,这种赤裸裸的“背刺”不仅是一点丑闻,也是德云社的闹剧。
最后则是对观众情感和民族大义的漠视, 张云雷拿国难开玩笑,把调侃地震幸存者当成包袱,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口无遮拦”,而是对整个社会共同情感的严重伤害,一个公众人物,尤其一个靠语言谋生的艺人,如果对言语的力量缺乏敬畏,对民族的伤痛毫无感知,那他的“艺德”该从何谈起?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这一桩桩一件件就像是一块块砸落的砖头,敲开了德云社苦心经营的“仁义道德”的外墙,露出了里面混乱不堪的真面目: 德云社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硬生生把一套传统的“家族式师徒制”管理模式,嫁接到一个现代的“流量化粉丝经济”商业模式上。
一方面郭德纲以“大家长”自居,要求徒弟们绝对服从,强调的是辈分、忠诚和师徒如父子的传统情感纽带, 早年曹云金、何云伟等人的离开很大程度上就是这套传统无法满足他们作为现代艺人对个人发展的渴望,他们与郭德纲的矛盾,本质上是现代经纪合约精神与传统人身依附关系的激烈冲撞。
另一方面德云社又毫不犹豫地拥抱了流量经济,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相声团,更像一个“偶像制造工厂”,它需要话题、需要人设、需要粉丝打榜、需要商业变现,这种模式天然鼓励个人主义和对名利的追逐,于是矛盾来了: 徒弟们被鼓励去追逐流量,可当他们真的追到流量后,个人又会反过来冲击那个要求他们“守规矩”的传统家长制。
尚九熙与何九华的决裂就是这个矛盾最典型的写照,何九华的行为从传统道义上看是“不仁不义”,但在流量逻辑里却成了“人往高处走”的“合理选择”, 德云社的管理层既想用“规矩”约束徒弟,又指望他们能带来“流量”,却没能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来平衡二者,最终的结果是“规矩”没能真正管住人性,“流量”也反噬了艺术,德云社成了一个既不像传统戏班,又不像现代公司的“四不像”,它享受了两种模式带来的红利,也正在承受这两种模式冲突所产生的苦果。
德云社还能走多远这个问题或许连郭德纲自己也难以给出答案,眼下的危机绝非简单的“清理门户”或“加强管理”就能化解,它需要的是一场刮骨疗毒式的深思: 是继续在这个矛盾的泥潭里挣扎,还是彻底认清自己的定位,否则当地基出现了问题,再高的楼也终将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