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我认为将暑期档的强片《东极岛》安排在《南京照相馆》之后上映,可能会错失先机,从而影响口碑和票房。毕竟,《南京照相馆》是今年暑期档最炙手可热的电影,它凭借卓越的质量成功拉开了主旋律电影的“大门”。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要超越《南京照相馆》这样的同题材电影,几乎是不可能的。
《东极岛》尽管同样属于主旋律电影,讲述的是中国渔民救助英军战俘的故事,但从题材上来看,它与《南京照相馆》相比显得略逊一筹。此外,这部影片在7月底的宣传中,过度强调了“东极岛将侵略者罪证搬上大银幕”的话题,而这部分《南京照相馆》已经表现得相当到位,并且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东极岛》想要在这种情况下超过前者,显然难度巨大。
目前来看,《东极岛》并没有进行点映,电影定档在8月8日周五上映,并且直到8月5日才在北京举办了首映礼和相关直播活动。相比之下,这种宣传方式显得非常低调。然而,首映礼之后的口碑却非常积极,很多观众认为这部电影的质量足以与《南京照相馆》一较高下。
观众评论普遍表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让人完全沉浸其中”,“看过《南京照相馆》后,再看《东极岛》让人感到特别解气。”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解气的感觉呢?这与《南京照相馆》中的主角设定和影片的背景紧密相关。在《南京照相馆》中,电影的主角们大多是小人物,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反抗手段,最大贡献就是保留了南京大屠杀时的照片证据。整部电影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即使影片最终安排了谷寿夫等南京大屠杀战犯被押赴刑场枪决的戏份,观众依然无法释怀,只能默默流泪。
相比之下,《东极岛》则有着截然不同的主视角。影片讲述的是生活在舟山海域的普通渔民,在那个特殊时期,他们不仅要忍受日军的压迫和冷酷对待,还时刻面临生死威胁。日本军人随时可以无情地杀害这些渔民,而他们只能忍耐,稍有反抗就会迎来更为残酷的屠杀。
其中,一位船老大吴老大勇敢地站出来,在日军欲杀人时,他喊着“不能再杀了,不能再杀了”并挡在前面,最终被日本军刺刀捅死。尽管他死于非命,但他的牺牲无法改变日军的暴行。吴老大的死只是揭示了日军对当地村民的残酷压迫,而另一位保长,最初曾劝村民忍耐,最后在极度愤怒中与日军对抗,骂道:“你他妈没有父母吗?你他妈父母死了不用埋吗?”最终也遭遇了枪击。
即便在这样绝望的情况下,村民们依然秉持着“遇溺必救”的祖训,在日本军人的枪口下勇敢救助英军战俘。电影后半段的“救人”与“杀敌”场面令人看得热血沸腾,尤其是朱一龙饰演的阿赑孤身作战的情节,完全激发了观众的情绪,粉丝们定会为此疯狂。你们的“儒雅公子”在《东极岛》中摇身一变,成为了无所畏惧的“杀神”,实在值得点赞!
电影的后半部分动作场面与情感高潮的平衡处理非常到位,既刺激观众感官,又能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最后,影片顺应了那句经典台词:“忍无可忍,无须再忍。”面对不公,渔民们没有继续忍耐,而是开始了血债血偿的反击。
总体来看,我个人认为《东极岛》是主旋律电影中的一部工业大片。无论是故事、节奏、视效,还是主题核心,影片都处理得非常出色。至于主题方面,《东极岛》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国际意义。在影片筹备期间,某些日本历史修正主义团体就在社交媒体上散布“里斯本丸事件系中国伪造”的谣言,并质疑电影中“日军扫射战俘慢镜头”的真实性,甚至试图通过国际电影节施压要求撤档。这种行为暴露了当年日本军队在二战期间所犯下的诸多罪行。
正因为如此,外交部赵立坚也曾力挺《东极岛》:“中国人的大义,不是你们想抹就能抹的!”而舟山渔民的后代也表示,日军曾长期掩盖“里斯本丸事件”中封锁船舱、扫射落水战俘的罪行。如今,《东极岛》通过电影的形式将这些历史真相公之于众,打破了日本某些人篡改历史的阴谋,对此,全球20多个国家的观众也有机会了解这段历史,正是对日本篡改历史行为的强力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