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曾说过:“人一红,身边就全是好人!”这句话对张颂文来说,真是一针见血。要知道,在他漂泊北京的二十年里,他跑遍了三百多个剧组,却次次被拒,最困难时,连大年三十的年夜饭都无法凑齐。在众人选择放弃、灰心的时候,张颂文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坚信着自己的机会总会到来。最后,凭借着一部《狂飙》,他终于让观众看到了他二十年来默默积累的演技。
如今,张颂文站上了新的舞台,那些曾经嘲笑过他、讽刺过他的导演和同行们,或许脸上又一次涌上了酸涩的痛感?
从出生那一刻起,张颂文的人生就似乎注定了“烂牌”,是的,家庭平凡,十几岁时母亲去世,家里早已不像是家。他为了活下去做过各种工作:汽水厂的搬运工、酒店的服务员、印刷厂的夜班工人。这些低薪又艰苦的工作不仅没有尊严,日复一日的辛劳也让他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每一次跌倒,他都带着满身的泥爬起,正是在这些困境中,他的骨气也在逐渐锻炼出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颂文成为了“广东省最佳导游”,每月收入过万,光鲜亮丽。若是换做别人,可能就会选择安稳地过下去,但他并不甘心。25岁时,他辞掉了一切,带着自己积攒的钱,孤身一人跑到北京考电影学院,身边的人都觉得他疯了。
进入北影后,张颂文才发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那时他口音浓重的广东话,让同学们哄堂大笑。台词是演员的生命,而他的口音却成了最大的障碍。怎么办?张颂文从不轻易认输。他选择了最笨的办法:每天凌晨跑到操场,扯着嗓子读报纸;为了练习舌头,他甚至学古人塞石子含着练绕口令,直到嘴巴麻木也从不停止。晚上,他靠听新闻联播来强化自己的普通话,几个月下来,他终于将那口“粤普”硬生生地变成了标准普通话。
然而,除了口音,张颂文的外形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既不高也不帅,更没有流量明星那种吸引眼球的脸庞。在这个看脸的行业,简直就是双重打击。但他清楚,靠脸终究是不能长久的,唯有靠演技才能站稳脚跟。于是,他投入全部精力去磨练演技,那股拼劲甚至连老师都不得不佩服。
尽管如此,毕业后的三年里,张颂文却依旧未能顺利找到合适的角色,三百多个剧组,一次次被拒。那些年,他几乎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剧组,换来的只有“你不合适”的冷酷回应。甚至有导演直接嘲笑他:“这人长得像个侏儒,做不了演员。”最穷的时候,张颂文住在北京郊区的破旧平房里,冷得像冰窖,连年三十都只能依靠朋友的接济才吃上一顿饱饭。
但他从未放弃,哪怕没戏拍,他也总是去菜市场待一下午,观察鱼贩子怎么杀鱼,如何与人争吵,观察建筑工人的就餐方式,看小摊贩如何与城管斗智斗勇。每一份“垃圾时间”,都成了他日后表演的宝贵素材。别人演戏,他则是在生活;别人等机会,他则将等待本身活成了修行。
终于,在2019年,娄烨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上映,张颂文饰演的建委主任唐奕杰开始让观众记住了他的名字。他精湛的演技把一个小人物的卑微、油滑、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他走出漫长隧道的第一缕光亮。
接着在2023年,《狂飙》让他一夜成名。饰演的“高启强”这个角色,将一个从街头小人物到黑道大佬的蜕变演绎得淋漓尽致,演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这一切,不是他“演”出来的,而是他用二十年积累的经历、痛苦、智慧,扎扎实实地打磨出来的。
如今,张颂文红了。黄渤的那句话再一次应验了,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围绕在他身边的“好人”,真的是因为他红了吗?其实这一切,源于他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努力和无悔,他用自己近乎自虐的方式磨砺出了顶尖的演技,用最坦然的态度接住了命运的所有恶意。
他的爆红不是一夜成名,而是从不轻言放弃的积累。而这,正是他狠狠地给那些只认流量、只重资本的导演们上了一课,证明了一个人,哪怕一无所有,只要肯坚持,也能靠自己的本事突破所有困境,最终走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