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欧美文化在中国的境遇可谓跌宕起伏。曾几何时,好莱坞大片上映便能轻松打破票房纪录,然而现在,许多影片接连“扑街”,观众反而缺乏观看兴趣。举个例子,迪士尼的真人版改编电影,本应凭借情怀吸金,却在近几年连连失利。从2023年的《小美人鱼》到2025年的《白雪公主》,观众口碑越来越差,仿佛将这些电影视作“强行喂食”不合口味的东西。
《小美人鱼》在2023年上映时,迪士尼豪掷2.5亿美元制作,但全球票房仅为5.7亿,尤其是在中国市场,首日票房仅为366万,五天内也不过1900万,最终仅收获约2800万的票房成绩,这个数字在好莱坞大片中可谓耻辱。最初的争议便源自演员的选角,黑人演员哈莉·贝利(Halle Bailey)饰演爱丽儿,而原版动画中的爱丽儿是白皮肤、红头发的形象。这个变化让许多人觉得不够协调。影片的视觉效果也未能得到好评,国内豆瓣评分仅为5.2分,评论区充斥着吐槽,观众认为视觉效果出戏,剧情也缺乏新意。就连官媒也批评过度追求政治正确,缺乏创新意识。在韩国,票房同样低迷,仅为360万美元,亚洲整体市场表现平平。迪士尼显然未曾预料到,这种所谓的多样性尝试并未获得观众的认可。
再说到2025年的《白雪公主》,情况更为严峻。这部影片在3月21日上映,预算高达2.7亿美元,但全球票房刚过2亿,亏损已超过1亿。北美首周末的票房为4220万美元,勉强维持,但中国内地的票房表现惨淡,首周仅为640万,累计票房不到1000万,豆瓣评分骤降至4.2分,IMDb甚至低至2.3分。选角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拉丁裔演员瑞秋·泽格勒(Rachel Zegler)饰演公主,而原版的白雪公主是白人女性,这一选择让许多人觉得难以接受。七个小矮人被改编成了多元化的伙伴,故事情节更是偏向反抗领主,网友纷纷吐槽这不再是童话故事,而是暴民运动。影片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为48%,Metacritic评分为47,评论普遍认为改编过于脱离原作。迪士尼的这次操作,无疑是自掘坟墓。
不仅是这两部,《彼得潘与温蒂》、2025年的《花木兰》,以及2025年的《星际宝贝史迪奇》等迪士尼的其他真人版改编影片都未能取得预期成绩。《彼得潘与温蒂》全球票房仅为1.2亿,中国市场几乎没有反响;《花木兰》在中国的票房也仅为4亿,远低于预期,且被批评为文化符号拼贴。即便是《星际宝贝史迪奇》这样原本寄予厚望的影片,开画后依然未能在中国市场扭转局面,票房表现低迷。
好莱坞在中国的票房份额自2019年《复联4》创下的巅峰之后,急剧下降。曾经轻松突破20亿票房的《复联》系列,现在即使是口碑良好的影片《沙丘2》,在中国的票房也仅勉强过亿。那么,这样的崩盘为何发生?
其中一个关键原因便是政治正确的过度追求。欧美电影为了迎合多样性需求,强行调整角色的肤色、性别和背景,本意是为了包容与多元,但这却让观众感到反感。许多网友表示,欧美文化曾凭借普世价值和视觉盛宴占据全球影坛的主导地位,而现在,影片的质量越来越差,演员的选择不再符合传统形象,剧情也时常包含过多的教育性内容。例如,《白雪公主》中的皇后盖尔·加朵原本是影片的亮点,但整体的改编使观众觉得这更像是一场农民起义,而非公主故事。中国观众的审美偏向更为直观,黑人演员若符合角色形象,当然可以接受,但问题是选角往往与原形象不符,视觉冲击过于强烈,观众自然难以接受。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本土文化的崛起。随着中国本土电影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影片走向市场,深受观众喜爱。2024年,《周处除三害》取得6.65亿的票房,远超台湾电影市场;《姥姥的外孙》也以1.27亿的票房超越泰国影片;《因果报应》获得7800万票房,是印度电影的4倍。尤其是《哪吒2》,其票房成绩直接突破新高度,单是中国市场便超越了全球好莱坞大片。这些影片贴近观众生活,讲述中国人熟悉的故事,情感共鸣强烈。而欧美影片则越来越偏离观众口味,成为“外来的和尚”。一些分析认为,冷战后欧美文化进攻性大幅下降,现在的欧美电影更多是在“自毁文化武器”,退潮已成事实。中国观众习惯了字幕电影,能接受多样性,但前提是影片的质量过硬。当欧美电影质量下降时,观众自然更倾向于观看本土作品。
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近年来,中国经济波动较大,电影票房整体下滑,许多观众已不愿再为欧美大片买单。曾经的好莱坞第二大票仓——中国市场,如今外语片占比逐年下降,至今《卧虎藏龙》仍是外语片在中国的票房冠军。疫情后的中国观众变得愈加挑剔,欧美影片如果没有字幕或配音,其发行也变得更加复杂,票房表现自然不如预期。再加上中美关系紧张、媒体审查趋严,欧美影片的引进数量也大幅减少,宣传力度亦显不足。
网络上的评论更是直言不讳。有网友称,欧美电影的崩盘源于“奇形怪状”的选角和创作方向,有人评论道,过去是为了帮助白雪公主,现在却偏向帮助皇后。另一条评论指出,好莱坞过于热衷文化挪用,尤其是美国观众喜欢“花木兰式”的拼贴,但中国观众显然不买账。更有网友直言,《小美人鱼》简直是在把钱扔进大海,而迪士尼也因此陷入了极端化的困境。环时曾发文称,选黑人演员并非明智之举,西方网民指责中国的种族偏见,但实际上,这只是套用了他们的价值标准。中国观众并非狭隘,只是这些电影本身缺乏吸引力。
这一系列的失败不仅仅体现在票房上,更波及到了产业链。迪士尼相关的主题公园活动减少,周边商品也难以畅销。在2023财年,迪士尼多部电影亏损,股东的不满迫使公司调整策略。而到了2025年,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白雪公主》上映后,迪士尼已经开始放缓真人版项目的推进,转向原创内容,但品牌形象已受损。整体来看,欧美文化的输出正在衰退,中国市场逐步走向自给自足。尽管本土导演仍然受西方影响,但观众更倾向于欣赏具有本土特色的故事和叙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