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宇宙要凉了?”这句调侃,粉丝喊了三年。
直到《神奇四侠:初露锋芒》票房和口碑双双有所回升,凯文·费奇才在采访中才罕见承认:“我们真的拍太多了……”
这不是反思,更像是一场迟到的道歉。
一、“神奇四侠”翻身了,MCU真的有希望了吗?
近几年,漫威电影状态堪忧。
《蚁人3》被批像童话剧;《惊奇队长2》剧情碎得像拼图;《美队4》就是流水线产物。
社交平台上,不少人调侃:“灭霸响指已经失效,MCU自己崩盘。”
现在MCU版《神奇四侠》横空出世,特效出彩、情感真挚,甚至让很多影评人破防:“这才是熟悉的漫威味道。”
上映前,费奇临时召集媒体,坦白说:“过去几年确实有些飘了。”
但问题真的只是“产量过高”吗?
来看看数据:
MCU剧集+电影总时长超过102小时,而“老版漫威电视宇宙”6年内产出309小时内容!
换句话说,就算你每天追三小时,也得刷一年。
二、一小时不是问题,“快餐叙事”才是最大雷区
观众真正受不了的,其实是节奏上的“赶工感”。
很多人吐槽:“MCU的剧像短视频,六集草草带过,连感情线都没时间展开。”
对比一下:
- Netflix版《夜魔侠》三季共39集,每一集都在扎实塑造人物。
- MCU版《旺达幻视》像是高预算MV,《秘密入侵》则成了“猜谜游戏合集”。
角色塑造也跟着缩水。
比如《黑寡妇》中令人惊艳的叶莲娜,到了《鹰眼》和《雷霆特工队》里只剩“闪现出场”:
“我是谁?我恨谁?下集再见。”
老版《夜魔侠》中的马特·默多克却不一样,观众能陪他一起痛苦、一起成长,看完三季就像和角色共度了一段人生。
三、剧集变“剪辑版电影”?观众看得越来越累
费奇曾表示要让剧集“回归电视本质”,但现实却是——
- 《洛基》第二季等了两年;
- 《鹰眼》拍完没下文;
- 大多数Disney+剧集都只有6集,结构更像预告片拼接。
开头像电影简介,中段像填作业,结尾大战像年终晚会。
再看看以前的漫威电视:
- 《神盾局特工》单季22集,剧情丰满、人物多线发展;
- 《超胆侠》13集打磨每一场巷战,拳拳到肉、节奏扎实。
现在的问题是,剧集变“有始无终”:
- 《猎鹰与冬兵》拍一季就消失;
- 《阿加莎》衍生剧还没上线就成“遥遥无期”。
观众调侃:以前是追剧,现在是考古。
四、“宇宙联动”变成观众的“作业负担”?
MCU当初的魅力在于:不用补课也能看懂,
- 看《钢铁侠》不需要背景知识,
- 看《雷神》也能独立理解剧情。
可现在呢?
想搞懂《雷霆特工队》,你得先看《黑寡妇》、《猎鹰》、《美国队长4》、《尚气》……
费奇原话:“每一部作品都很重要。”
结果观众直接瘫:“我连角色名字都记不住,还看什么联动?”
而过去的剧集更像“自助餐”:
- 可以只追《杰西卡·琼斯》的黑暗风;
- 或者沉浸在《卢克·凯奇》的街头故事;
- 甚至跳过所有剧照样能看懂电影。
现在倒好,没刷完300小时内容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漫威粉。
这也是为啥《神奇四侠》这类“独立冒险片”反而更受欢迎——
不需要做功课,也能看得爽。
五、真正的“自救”不是减产,是认真创作
费奇说要“减产”,这当然是个好信号。
但更重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神奇四侠》告诉我们:
观众要的是好故事、真实人物,而不是花哨的跨剧联动。
与其堆出几十部关联剧集,不如回到旧的电视逻辑:
- 单季12集以上,给角色空间成长;
- 保持节奏的起伏,让剧情有呼吸感;
- 大胆一些,让部分剧集脱离主线,做成“番外篇”也无妨。
观众不想再背负“宇宙大一统”的负担,
而是想遇见下一个能让人笑、让人哭、让人记住的角色。
就像《神奇四侠》里那句台词说的那样:
“伟大的旅程,总要从初露锋芒开始。”
这一次,希望漫威真的走在对的路上。
结尾彩蛋(带动评论区互动):
你觉得费奇还能学乖吗?他还有机会吗?评论区见——说说你对《神奇四侠》和MCU未来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