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籍,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立场吗?
矢野浩二,这位生活在中国多年的日本演员,吃中国饭、娶中国妻子、女儿入中国籍,看似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亲华代表”。然而,数次在公众场合上发表辱华言论,究竟是无意之失,还是心怀别的打算?这一切,让人不禁深思。
从大阪乡下走出的矢野浩二,19岁时怀揣着几百日元离开家乡,踏上了前往东京的旅程。那时,他的家人六口人挤在十几平米的小屋里,他的生活并不顺遂。高中毕业后,他做过送牛奶、当过邮递员,还曾在酒馆当过调酒师。有一次,一个客人随口说了一句:“你这模样该去当演员”,这句轻描淡写的话成了他梦想的起点。他带着不多的积蓄,直奔东京。
在东京漂泊了整整八年,矢野浩二并没有得到太多机会。最常见的工作是当演员的助理,端茶倒水、拎包,偶尔能捞个没有台词的小角色,镜头扫过连脸都看不清。曾经他试镜一个小角色,导演只看了他一眼便摇头:“你这气质太闷,不像能撑场面的。”他曾在片场一蹲就是一整夜,怀疑自己是不是这一生就这样了。
2000年,朋友转达消息:有个中国剧组在找日本演员演留学生,问他愿不愿意试试。于是,他带着所有积蓄,折合人民币不到6万元,毫不犹豫地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拍摄《永恒恋人》期间,他体验了第一次当主角的滋味。在片场,没人把他当做外人,工作人员会给他热乎的盒饭,女主角教他说绕口令,连群演都和他开玩笑。那时,他在北京的街头感慨:要不就留在这里?
2001年,他决定定居北京,开始了学中文的旅程。初期闹了不少笑话:有一次,他朋友带着妻子来吃饭,介绍时说“这是我爱人”。他差点把筷子掉地上,因为在日语中,“爱人”是指情人的意思。他误以为中国人如此大方,后来才知道是指“妻子”,脸红得无地自容。他常笑说:“中文太神奇了。”
真正让他在中国立稳脚跟的,是一系列的抗日剧。他接演的反派角色,如《走向共和》中的明治天皇、《小兵张嘎》中的斋藤、《铁道游击队》中的冈村,虽然是刻画日本侵略者的形象,却也让观众对他产生了深刻的记忆。虽然他曾有人批评他的这些角色是“自黑”,但他却坚持认为:“角色不分国籍,能让观众记住我就是本事。”
2008年,他加入了《天天向上》,这个节目成为了他彻底走红的起点。他那蹩脚的中文和夸张的表情成了观众的笑料来源,汪涵曾笑称他是“开心果”,他的“开心,开心,开心极了!”成为了经典口头禅,甚至连菜市场的大爷都模仿他。
然而,随着人气的上升,矢野浩二却迎来了麻烦。2009年,在《天天向上》录制时,他随口说了一句“顺我者死,逆我者亡”,让现场瞬间陷入冷场。军旅歌唱家刘斌当场翻脸,质问他这句话的含义。矢野浩二急忙在博客上道歉,表示自己是口误,并强调他热爱和平,珍惜在中国的日子。然而,舆论的反应却没有那么宽容,不少人翻出了他的日本国籍,认为他“骨子里还是站在日本一边”,最终他不得不离开《天天向上》。
但更大的风波出现在2017年。在一档中日韩辩论节目中,矢野浩二关于养狗的言论被误解为“说中国人不配养狗”,顿时引起了网络上的轩然大波。尽管他急忙解释,说自己的话被剪辑断章取义,强调妻子和女儿都是中国人,但他的辩解并未平息公众的愤怒。此时,他在日本也遭遇了猛烈的抨击,批评他为“卖国贼”,认为他演的日本人反派角色是在迎合中国市场。
尽管如此,矢野浩二依然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娶了重庆姑娘为妻,女儿也入了中国籍。如果不是父母的反对,他早就选择加入中国国籍。近年来,他频繁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之间,既在日本拍戏,也在中国参演作品。他的语言能力也更加娴熟,既能流利地使用日语,又能用蹩脚的中文与中国观众交流。
如今,每当人们问他:“你到底算日本人,还是中国人?”他总是笑着回答:“我是心月的爸爸,是重庆女婿,是演过斋藤和冈村的演员。至于其他的,不重要。”
如此复杂的身份和情感,是否真的能被简单地用“国籍”来定义?矢野浩二的经历,也让我们反思,国籍、民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立场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