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播出的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无疑是许多人心中无法忘怀的经典之作。这部剧凭借演员的精湛表演、优美的音乐、以及精心制作的拍摄后期,成功地打造出了一部可以永载史册的荧屏佳作。无论是演员的塑造,还是剧集的整体完成度,都体现了剧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与极致的工匠精神。
《红楼梦》1987版的筹备时间长达6年,拍摄历时3年,期间遍及了全国10个省市和41个地区,拍摄了291个景点,最终耗费了680万的制作成本。参与制作的主要工作人员有150人,还有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沈从文等诸多红学专家的全力参与。如此庞大的投入,堪称当时的“重血本”之作。
最终,这部电视剧于1987年5月2日同时在中央电视台和香港亚洲电视台播出,播出后立即引起了轰动。它不仅创下了当时超过70%的收视率,还成功地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传播到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红学家周汝昌曾高度评价这部剧,说它“首尾全龙第一功”,即从头到尾的完整呈现了小说的精髓。
时光荏苒,30多年过去了,《红楼梦》依然是各大电视台的常青树,重播次数已经突破千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而导演兼制片人王扶林,也因这部剧的成功,成为了电视界的经典人物。
王扶林是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之一,见证了中国电视剧从初创到成熟的蜕变。而拍摄《红楼梦》,他无意间也成了这个伟大作品的创始人。其实,早在1979年,王扶林曾在英国BBC交流时,受到启发,萌生了将中国经典文学搬上荧幕的想法。当时的中国电视剧正处在起步阶段,无法完成如此宏大的计划。直到有一天,中央电视台的副台长洪民生向他提出:“今年我们的电视剧,你觉得应该拍什么?”经过深思熟虑,王扶林选择了《红楼梦》。他当时认为,《红楼梦》是文戏为主,且大多发生在室内,拍摄相对简单。然而,事后他才深刻体会到,《红楼梦》的拍摄其实是极其复杂和困难的。
为了忠实还原原著的精神,王扶林在拍摄前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向众多红学家请教,仔细分析每个角色的性格与特征。这些细致的准备工作为后来的拍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剧本创作方面,周雷和刘耕路担任编剧,而为了确保剧本的质量和完成度,三人还组建了专门的编剧小组,周雷担任组长,负责剧本的创作。
演员的选拔同样是这部剧成功的关键之一。王扶林采用了全国范围的海选方式,寻找符合原著描述的演员。林黛玉一角的选定便是一个经典例子。王扶林明确表示,林黛玉的年龄必须不超过20岁,且要有诗人气质。最终,陈晓旭凭借一封诗信和她身上那种独特的气质,被选中出演林黛玉。虽然陈晓旭的外貌与原著有所差距,但她展现出的气质让人无法忽视,这也成为了剧集成功的一个标志。
而邓婕饰演的王熙凤,则是另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起初,邓婕对自己能否演好这个角色并不自信,在剧组的第一次角色选择中,她选择了演王熙凤身边的丫鬟平儿。王扶林鼓励她挑战自己,最终她成功塑造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王熙凤。尽管她的身材较小,身形不像传统上对王熙凤的形象要求那样高大,但导演巧妙运用镜头技巧和服装设计,让邓婕演绎出的王熙凤无比具有存在感。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选角也经历了多番波折。导演王扶林坚决拒绝了用女演员饰演贾宝玉的提议,坚持认为贾宝玉是男性角色,应该由男演员来出演。最终,欧阳奋强凭借他的娃娃脸和戏曲训练,成功地诠释了这个经典角色。经过化妆和服装的帮助,欧阳奋强瞬间变身为贾宝玉,展现了角色的独特魅力。
此外,王扶林还开设了两期学习班,帮助演员更好地接近角色。这些班级不仅有红学家的讲解,也有身段、琴棋书画等方面的学习,使演员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原著,拉近自己与人物的距离。通过这些努力,剧组的演员们逐渐从普通人转变为《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而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1987版《红楼梦》的成功离不开导演王扶林以及剧组所有成员的辛勤付出。无论是演员的选拔、剧本的创作,还是拍摄的细节处理,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他们的匠心独运。今天,再回望这部电视剧,它依然是中国电视史上的一座高峰,难以超越。王扶林和剧组的努力,让这部剧成为了时代的经典,永远铭刻在观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