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杨君访谈第五代导演江海洋:傲骨江海洋和第五代导演(四)(演员杨君)

央视杨君访谈第五代导演江海洋:傲骨江海洋和第五代导演(四)(演员杨君)

主持人:杨君 中央电视台资深媒体评论员,节目主持人

媒体人物:江海洋 第五代导演,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一级导演

杨君:享有一定国际声誉的中央电视台著名媒体人,著名节目策划、主持,也被称为国内少有的复合型媒体明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也是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专业的第一位电视传播学硕士,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位被派驻美洲东方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曾主持央视《世界经济报道》《纪实十五分钟》和《半边天》等多个栏目。

1999年开始出版媒体专著《英雄三部曲》(《英雄》、《现在》、《笑容》),由于形象时尚,风度气质俱佳,温和与智慧并存,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称为央视“智嘴”,国际著名大家金庸为《笑容》亲自写序,对杨君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多次出任中国电影电视发展高级论坛主持人并当选主席,2001年获得“新世纪百名杰出女性”称号,并成为今日霍州“环球2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纪女性”仪式上唯一的颁奖嘉宾,影视传播学作品被译为17国语言。

2002年入选WHO'S WHO世界杰出职业女性,2002年10月出任香港“两地影视业大型交流活动”主持人,2003年3月8日世界妇女节,中国邮政发行了杨君“笑容”系列邮票及首日封。杨君被国内外媒体称为近年来中国影视界的焦点人物之一。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介绍

媒介、思想、碰撞,当今媒体风云人物,谁在说?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传播学专业第一位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杨君坚持传播学研究达26年之久。

杨君1990年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传媒学专业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92年因品学兼优成绩优异获得国家教委研究生奖学金和三台奖学金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以媒体评论员的犀利笔锋撰写大量以媒体为内容的调查及评论,首次提出电影具有媒体属性的观点,同时指出应将媒体的范畴包含八大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图书、音像、网络等。提出以媒体事件中的典型人物作为研究个例来纵向集纳考察中国及世界媒体发展的观点,并加以成功实践。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是我们准备了三年之后隆重推出的国际国内几百位媒体顶尖人物的大型访谈,以前沿、客观、发展、国家、国际的眼光考察中国媒体走向,有权威人士预计该访谈的推出和媒体人物的成功思想将对中国媒体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和影响。

嘉宾简介:

江海洋,1955年7月9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内地男导演、摄影。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和陈凯歌、田壮壮、宁瀛是同班同学。毕业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1982年至1986年参加过影片《城南旧事》《小街》《姐姐》《流亡大学》的拍摄,历任场记、助理导演、副导演。1986年与人合作编剧并独立执导了影片《最后的太阳》,该片获上海文学艺术大奖、优秀影片最佳编剧奖、'文汇'新时期十年电影奖和最佳处女作奖提名,该片还入选了印度的中国电影周。《一无所有》是1990年全国十大卖座片之一,同时参加比利时的中国电影周。电视剧作品:《婆婆媳妇小姑》《我的青春1977》《生死卧底》《纯白之恋》、《生死英雄》、《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可触摸的真情》、《荒岛枪声》、《夺命惊魂上海滩》、《匿名电话》、《三个女人一个梦》、《最后的太阳》、《小芳的故事》、等等。现为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一级导演、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电影家协会数字制作工作委员会会长。

《婆婆媳妇小姑》是由王丽萍编剧,江海洋执导,郑毓芝、傅艺伟、杨昆、吕凉、周笑莉等主演的家庭喜剧 ,该剧讲述了仇家宝和于小娇结婚后,仇家宝的母亲和妹妹并不满意这位新媳妇,经常干涉他们夫妻二人的关系,导致家庭矛盾频发的故事 。该剧于1998年在中国大陆播出。1999年,该剧获得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连续剧奖。

获得2000年上海市“十佳”电视艺术家,2000年全国“十佳”电视导演提名,2004年全国“十佳”电视导演,2009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 全国德艺双馨电视工作者称号,2010年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授予上海市行业(电影)领军人才称号,2010年 上海市德艺双馨电视工作者称号,2010年上海优秀文艺人才特别奖,2010年上海文艺家荣誉奖。

《最后的太阳》

1987年斯皮尔伯格在上海拍戏的时候,曾经问我:你再拍一部片子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我反问他:你呢?他明确告诉我:观众、除了观众、还是观众。"

或许与江海洋对父母的人格的崇敬有很大的关系,1986年他开始拍摄第一部自己独立执导的影片《最后的太阳》--一部非常唯美的电影--是与老人有关的。这是一部反映中国大都市上海的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组织一个老年合唱团的故事。

1999年是国际老年人年,全世界全社会的人都在关注老年人,但十年前,1986年,中国的社会还普遍没有这种题材的影片,虽然在国外描写老年人故事的佳作非常多,但中国导演们却认为这种题材的电影很难把握,尤其是都市题材的电影是很难以把握的。所以包括"第五代"在内的导演们还是多半选择了与自己的生活环境很熟悉的有地域特点的地方拍摄自己的首部作品,像张艺谋拍《老井》,广西厂张军钊拍《一个和八个》,陈凯歌也是选择很有地方特色和很能出效果的陕西拍摄《黄土地》的。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江海洋选择了一个都市老人的视角。他觉得他之所以要关注老年人,是因为他认为生命中的那些唯一的--一个个人物的命运像一盏盏明灯一样曾发出生命的光辉--那是值得载入史册的、是值得歌颂、尊敬与畏惧的。

那时候江海洋家的楼下有个传呼电话,记得是个非常慈祥的老人在管理,只是江海洋的电话特别多,于是就常和他们讲话,熟起来了。老人们对江海洋非常要好,每一次都认真的替他传呼电话,他就赶快跑出屋来接电话。但是也就是在三年之中,三位慈祥的老人相继去世了,而江海洋还连他们的名字和身世的都讲不出。再见不到他们的笑容和他们爽朗的身影,有一段时间江海洋非常失落。后来江海洋家里装了电话,可是每当他走过那个传呼点的时候,江海洋的心每次都不由得沉甸甸的。

有时候他似乎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的老人在那儿出现,又在那里消失了,他禁不住为他们肃然和伤感。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一天每个人都会在那儿出现,又在那里消失,完成了生命的里程和使命。出于对生命和死亡的感悟,江海洋意识到,生命的辉煌有时并不意味着是功成名就,生命辉煌也许仅仅是每一个人发自内心对生活的热爱。热爱自己每天的生活,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阴天大雪,每天都应该过得充实--每天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该过的日子,尽自己所能对生活的负责,或许也就完成了她对自己的辉煌的塑造--他们快乐的来到人间,又欢快的离开了人间。

或许是江海洋对生活的本质的认识,使的他把生命中最有意义的起点--第一次独立执导电影--奉献给了那些快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

制作《最后的太阳》这部渗透生命意义的片子,是非常有难度的。对于这个主题体现的深度和把握的分寸,使江海洋多次修改他的剧本和创意。江海洋选择了上海老年合唱团,那里恰恰是他妈妈最早创立的,出于对这种环境熟悉,出于江海洋认为生命就是一首歌,而大家就是合唱队员中的一位,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位置上努力一生来唱好自己的角色,于是江海洋以此为背景起了《最后的太阳》这个名字。

由我国著名演员刘琼主演的《最后的太阳》上演了,感动了很多人。客观地讲这部电影的出现和诞生比起"第五代"同仁们的最早作品《黄土地》和《一个和八个》来讲,基本都属于非常传统和常规的内容。正如评论家们说的,《最后的太阳》娴熟地应用了传统的技巧与手段,拍了一部很是唯美的影片,甚至与"第五代"导演的责任感很强的同仁们来说,它也是传统的。

令人痛惜的是,评论了一辈子电影的老评论家钟惦斐在生前参加的最后一次电影讨论会就是江海洋的《最后的太阳》。或许是《最后的太阳》太伤感,也许是钟老先生的逝去对江海洋是一个遗憾和打击,也许是对生命的理解太透,或是内敛的性格所致,江海洋在《最后的太阳》拍摄完毕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无法再接拍第二部责任感强的题材。江海洋的《最后的太阳》使他对生命的感悟在而立之年得此实现。

今后的路就这么沉重地走下去吗?到如今,人们评价起"第五代"导演的电影的时候还要强调他们的东西是那么的具有历史感和沉重的责任感,仿佛要把中华五千年的苦难都要背在身上。这是由于他们独特的经历造成的。有这么一件事影响了江海洋的选择。

1987年四月斯皮尔伯格在上海拍戏的时候,曾经问江海洋:你再拍一部片子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江海洋反问他:你呢?他明确告诉他的同行:观众、除了观众、还是观众。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就是这时候起江海洋开始意识到拍电影电视的规律和真谛:应该把观众放在第一。电影电视应该是为观众拍的,虽然导演自我的感受很重要,但必须要使电影让观众来感受,或者让观众来深深地感受你。这就是共鸣的规律。

在《最后的太阳》完成之后,江海洋开始尝试新的形式,他决定将观众的感受放在第一。他记得曾经看过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古龙的《决不低头》,他费了很大的劲尝试把它改编成影片《一无所有》,结果《一无所有》出乎他的意料在商业上大获成功,76万的成本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卖了240万,而全国票房收入则近千万,成为当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创利最高的影片。在当时电影界引起很大反响,江海洋第一次涉足商业片获得成功。因为那时国内拍摄商业片的运作机制还很不成熟,所以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这种大胆尝试对全国的电影改革是很有榜样和借鉴作用的。

接着江海洋又尝试拍摄了现代题材的考虑观众接受的《三个女人一个梦》,此片获得在比利时中国电影周上放映。事到如今,江海洋始终认为电影不应该靠国家养,而应该把市场放在电影创作的第一位。如果说江海洋的前几部电影在艺术性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那么在1993年,江海洋尝试的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第一个引进资金拍摄的商业片则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就像张艺谋拍摄的商业片《代号美洲豹》一样,它取名为《夺命惊魂上海滩》,后来这部片子被大量制作成VCD发行,有不少观众记得。

如果说江海洋这些年的追求在锐意改革上,那么他在艺术和管理上的探索对上海电影制片厂改革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江海洋在经历过沉重题材的拍摄和市场规范化运作后,他瞄上一类题材,并曾经预言这将开创一类风格题材的影片和艺术的繁荣--那就是王朔的文学。他在上海和全国的影视界会议上多次强调这种带有些幽默和调侃心态来看世界的述说方式,认为这是摆脱沉重让观众轻松的一个方法--"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他纠集了一批人准备将王朔的小说搬上银幕。但是由于不凑巧的原因,他没能亲自执导王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后来在他们有关的几个同学的不断倡导下,有关于王朔风格的电视电影红火起来。

总是忙得抽不出时间来的江海洋在管理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他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第一次尝试了准制片人制,而那时全国电影电视的制片人制度的实行才刚刚开始萌芽。当时歌星李春波的一首歌《小芳》非常流行,应人特别邀请,他百忙中又执棒拍摄《小芳的故事》,在那部乡土气息很浓的影片中,都市气息很浓的女学生胡昕脱颖而出。

从电视剧走向辉煌

江海洋坦言《婆婆、媳妇、小姑》这部戏从风格和内容上都是自己的一次完全性的转折。电影艺术家需要明白一个道理:艺术价值体现在一个载体上--有人看--有人花时间看才会有价值。

没想到江海洋改拍电视剧,并大获成功。虽然"第五代"导演并不推崇拍摄电视剧,但是,江海洋22集的电视连续剧处女片《婆婆、媳妇、小姑》给上海的电视界带了一次惊奇,这部非常平民化的电视连续剧,将里弄之间的家长里短,闲言碎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搬上屏幕,非常真实感人而又亲切,还富有喜剧色彩,在1998年的上海电视荧屏上掀起了一股热潮。《婆婆、媳妇、小姑》成为1998年全国电视片收视率排行榜前10名之一。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剧情,全剧的故事几乎就在身边发生:家住上海"下只角"棚户区的于少娇嫁给了"上只角"住洋房的再婚男子仇家宝,自持大户人家的婆婆精于算计,颇难伺候,仇家女儿家珠大龄未嫁,对新嫂子横竖看不顺眼,在婆媳之间推波助澜;出身舞蹈团的新媳妇面对婆婆、小姑的挑战,遵照母亲婚前面授的策略,左推右挡,于是三个女人各显神通,仇家顿时"硝烟四起",唯有家宝在其中受尽"夹板气"。一家人吵吵闹闹、合合分分、欢欢喜喜、哭哭啼啼,一幕幕喜怒哀乐的活剧上演.......

这部由南国影业公司、安氏影视集团拍摄制作,上影集团、谢晋--恒通公司出品的《婆婆、媳妇、小姑》,没有利用"大腕"效应,但集中了一批颇有观众缘的演员,吕凉、傅艺伟、郑毓芝、杨昆四位演员以十分到位的表演将"仇家"搅得不得安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婆婆、媳妇、小姑》没有往"恶婆婆对善媳妇"的俗套里钻,而是以幽默和豁达的态度来审视现代婆媳关系,用精巧的喜剧结构来容纳不乏矛盾冲突的故事。整部电视剧显得妙趣横生,充满喜气。

也许因为这一点,一直难觅沪产"贺岁剧"的上海东方电视台"无心插柳柳成荫",将制作精良、生活气息浓郁的《婆婆、媳妇、小姑》作为1998年上海东方电视台的新春贺岁剧重点推出的。该剧播出后在全国走势良好,在北京播出刚刚一周就有了18%的高收视率,全剧售出的盈利初步就超过1000万元,贴近生活而又并不庸俗的风格最终也俘虏了上海以外的观众。以致于在该剧播出期间,不少"老干部"打电话提醒说: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老伴和儿媳同时收看,否则他们一定会以电视为样板指着对方说:"喏,你就是这个样子!"

江海洋事后对媒体说,自己是"以拍电影的态度"投入创作的。电视剧的各个环节都非常讲究,布光完全采用电影手段,还大胆将江南评弹运用在音乐中。拍电影驾轻就熟的江海洋这次的装备非常精良。除了在制作上的精良,江海洋还注意题材和故事的话题性,婆媳关系素为中国家庭所棘手,"家庭的矛盾,说到底还是爱的角度,爱的方式和爱的观念问题"但这个道理,在拍摄中江海洋不允许"说",说有"教"之嫌,今天再没有什么比"说教"更令观众厌烦的了。"

“话题性"能够让观众通过欣赏代入角色地一集集看下去。剧中,两个"婆婆"遇见话题自然离不开数落自家媳妇;两个"媳妇"待在一起少不了议论自己的婆婆;两个男人谈近了,也必定一吐在家所受的"夹板气"。这种"话题性"会吸引观众的介入。江海洋说,他与摄制组全体人员所作的努力,就是按照老百姓的思维方式表现老百姓的生活。1999年《婆婆、媳妇、小姑》荣膺了电视剧"金鹰"奖和最佳电视剧歌曲"金鹰"奖。

继《婆婆、媳妇、小姑》成功之后,将电影视为生命,将电视剧只是视为生活的江海洋,在商业和市场都取得成功后,又开始筹拍了喜剧风格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目前看来反映非常好。

有很多人讲江海洋拍电视剧的感觉好。著名电影演员盖克回国演的第一部单本剧就是江海洋的《一家三口唱起来》,此片入选1996年的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片的提名和最佳女主角提名。从很早的时候开始,江海洋就意识到拍电影电视从真正意义上说,应该把观众奉为第一要素。如今,当平民题材的电视剧广受欢迎的时候,他才真正地领悟到了"观众"这两个字特殊的然而如此有力量的含义。

想起10年前与斯皮尔伯格的一次谈话,就像12年后送他的一份礼物,江海洋谦虚地讲想这是中国电影的一次显而易见的滞后。正像许多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中国电影的滞后不是资金技术的滞后,而是观念上的。电影艺术家需要明白一个道理:艺术价值体现在一个载体上--有人看--通俗些讲是观众乐于心甘情愿地掏钱买票。有人花时间看才会有价值。

江海洋在上海的一个研讨会结业时写了篇论文,他的观念被上海的几家报纸列为"声音"之醒目的位置上:"当然,我们的产品毕竟不同于一般商品,除了经济价值以外,还包含着精神和审美价值。但是,只要是产品,就必须面对市场--没有市场的文化产品,即丧失了精神与审美的价值,也丧失由此带来的经济价值。电影产品的终级检验者应当是观众,观众是社会效益的受益者,也是经济效益的提供者。没有观众认可、认同、认购,一些效益便无从谈起。因此,进入市场的电影必须是为观众所拍的,必须是市场所需要的。"

江海洋坦言树立了面对观众的地位之后,他认为《婆婆、媳妇、小姑》这部戏从风格和内容上都是自己的一次完全性转折,他尝试用不再深刻的描写手法--没有必要让观众和我们一起思考--深刻和思考有时候本不应该是电影和电视作品该做的事。"花钱买思考除非有什么特殊需要,一般观众会没有这种欣赏选择。吃完晚饭花时间坐在电视机前深刻一番,这也许不是正常人的选择,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观众朋友去看他们不想看的东西--沉重电影呢?有什么权利让劳累一天的观众,再次在电视机前感受生活的沉重与不幸呢?"

江海洋认为这是他近年来创作观念的再一次重新定位。他要力图让观众在他今后的作品里感受到欢乐和善良,体验到生活中除了带给我们种种不顺利之外,还有希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要懂得寻找欢乐,去爱自己,去爱别人。只有笑得出来的人,才能真正的哭得出"--于是他将继续尝试去拍些喜剧--在正常的人、正常事中咀嚼出欢笑,而不是在夸张变形的生活状态中让人发笑。他这善意的愿望会让江海洋走向更大的辉煌!

摘自《现在:与12位媒介人的对话》

特别声明:[央视杨君访谈第五代导演江海洋:傲骨江海洋和第五代导演(四)(演员杨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今日霍州系信息发布平台,霍州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你喜欢

贾冰为何突然不“红”了?看看他干过的事,就不足为奇了(贾冰为何突然离开了)

观众们开始怀念那个能够用巧妙的包袱和精湛的表演逗乐大家的贾冰,而不是现在这个在银幕上显得有些局促不安的贾冰。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甚至被他带到了春晚的舞台上,起初确实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这个小品不仅剧本精妙,…

贾冰为何突然不“红”了?看看他干过的事,就不足为奇了(贾冰为何突然离开了)

按名气给镜头?《五十公里桃花坞5》小乐来桃花坞,几乎成隐形人(按名气给镜头拍照)

小乐则因外貌及内向的性格,除了他出场时有些许镜头,唱歌环节也仅有几次特写,其他时候几乎可以说是隐身于节目之中。 而在最新一期中,令我感到不满的一点是,周杰等老坞民回归时,汪苏泷仅简单主持了一场会议,要求老坞民…

按名气给镜头?《五十公里桃花坞5》小乐来桃花坞,几乎成隐形人(按名气给镜头拍照)

郭晋安从侧面暗示欧倩怡胡编乱造?否认曾对前妻见死不救?(郭晋安 脸)

他坦诚地表示,自己已经彻底放下过去,将那段经历视为人生旅程中的一段风景,虽然有过风雨,但也成就了现在更为成熟和坚强的自己。在金式森林的拍摄中,他再次展现了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力求为观众带来又一次精彩的…

郭晋安从侧面暗示欧倩怡胡编乱造?否认曾对前妻见死不救?(郭晋安 脸)

香港第一位亚太影帝:童星出道,与初恋相爱50年,76岁仍当众示爱(香港第一位港姐)

这是他第一次在大银幕上亮相,尽管只是一个小角色,但他通过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认可。 在银幕之外,姜大卫与李琳琳的生活充满了平淡而真实的幸福。无论是在银幕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

香港第一位亚太影帝:童星出道,与初恋相爱50年,76岁仍当众示爱(香港第一位港姐)

剧版《凡人修仙传》话题很有热度却没能爆火,原因竟是……(凡人修百科)

同时,剧中的打斗特效也备受称道,相较于以往的仙侠剧,这一方面实现了五六倍的飞跃,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他们甚至未曾关注和学习国外影视行业早已运用的虚拟现实特效,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特效中也有不少是由中国团队完成的…

剧版《凡人修仙传》话题很有热度却没能爆火,原因竟是……(凡人修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