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陈楚生夺冠,单依纯失冠的结果,其实并不意外。
从前两期的表现来看,单依纯似乎更像是陪跑的角色,就像她当年参加《中国好声音》时的情形一样。要是单依纯能够在形象上再“规范”一些,嘴唇画得薄一些,头发的晃动幅度再小一些,演唱时情感表达再更为深沉,她无疑会是一个无人能敌的存在。但她选择了不拘一格的道路,选择了冒险。于是,她从最初的“必胜”状态,逐步滑向了“可能失败”,最后走到了不可避免的“必败”结局。
在她的表现中,一首《纯妹妹》就瞬间让许多40岁以上的观众感到不适,丧失了大量的支持。而《李白》那首歌,加上她那不太符合大众审美的妆容,几乎彻底断送了她在中老年观众中的基础。本期她的表现失去了更多的观众,尤其是那些理性且追求稳定的中年白领群体。如果她只是失去了少数人群的青睐,或许不算太大问题。但中年白领群体一旦失去,影响则是巨大的。虽然她的演唱会可能仍会有许多年轻人前来捧场,支持她的“太子”与“太妹”们,但她将变成类似华晨宇那种,以特立独行和个性化吸引一部分群体的非主流歌手,甚至有可能在某些圈子内形成爆款。但原本她完全可以具备一个全民皆宜的音乐才华,只是自己在某些关键时刻选择了将自己的潜力限制在了一个小范围内。
至于总决赛的两首歌曲,表现上均未能打动人心。第一首歌虽然表现了情感,却显得过于平淡,缺乏足够的冲击力。尤其是王力宏小提琴的部分,成为了一大败笔。第二首歌的选曲则完全是对经典的模仿,缺乏新意与突破,因此选歌本身注定了失败。如果她在选歌时能够做出更加果断的突破,或许还可以一搏,但最终她的选择让她错失了大好机会,最终掉出前三,令人颇为意外。
从唱功上来说,陈楚生显然不如单依纯。大家都清楚,单依纯的音域、技巧和天赋都要远超陈楚生。而陈楚生的高音显然不及单依纯,甚至曾经有快男的吉杰直言他无法假声。但陈楚生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声音的纯净与稳定,他不会过度装饰音符,也不做花哨的转音。他唱歌情感真挚且投入,给人一种非常稳重的感觉,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年白领群体,显然会偏爱这种更加规范、不炫技的演唱方式。而单依纯则只能依靠年轻群体的支持,她的“冒险”最终使她失去了与陈楚生竞争的优势,正如她为了一朵花而放弃了整个花园。
然而,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贬低单依纯,反而我对她深感敬佩。作为一名53岁的中年男人,我更能理解她的选择。在我们的年代,听话、乖巧、迎合长辈的喜好似乎是唯一正确的路。穿条牛仔裤,留长发,就会被视作“小流氓”。进入社会后,最重要的第一课就是如何取悦大多数人,创新则意味着冒险,我们习惯了迎合别人,害怕被视为异类。而单依纯,远比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要勇敢得多。
在总决赛前,单依纯在自白中提到有人批评她粘腻、搞怪、穿着暴露,但她依然坚持做自己。这个23岁的姑娘,执拗且不认怂,显得格外勇敢。那些批评她的人,我只想问一句:“你能像她一样勇敢吗?”大多数人依然走着前辈的老路,害怕创新,因为这意味着承担更大的风险。正如鲁迅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多了也就成了路。”但第一个走路的人,注定要经历更多的风雨和艰难。
单依纯并非一个擅长讨巧的人。什么是“讨巧”呢?比如某著名女运动员,她在一项重要赛事中获得金牌,随后的每一句感言都非常符合大众口味,她知道大家喜欢听什么,自己则只是迎合这种需求。她有实力,但却没有顶尖,性格上也不温和,经常输球后冷脸不语。她的曝光度很高,每一举一动都成为热点,收入也异常丰厚。她与单依纯年龄相仿,却显得更加世故老练。那么,你是喜欢单依纯那种敢于挑战自我、坚持独立的勇气,还是喜欢那个会讨巧、紧跟主流的她?
到今天,单依纯依旧保持着一份纯真,她没有偷懒、不违法乱纪。她只希望大家能理解她,给予她更多包容与试错的空间。
我个人认为,单依纯的路可能有些偏离了原本的轨迹。她比起刚参加《中国好声音》时,加入了一种我不太喜欢的喉咙音,也就是所谓的常石磊化。这样的转变,可能会让她的风格迷失方向。华语流行乐坛经过了李谷一、邓丽君和四大天王的辉煌时期,如今的歌手实力虽强,但依然缺乏创新。虽然姚晓棠、王赫野、胡夏等年轻歌手都具备很强的能力,但他们的音乐创新性仍然不足,许多作品依旧是旧港台流行的升级版。而单依纯,本应是唯一能够打破这种局面的歌手,面对内敛的东方文化,搞怪并不讨喜,如何在国际化与保持中华特色之间找到平衡,这条路非常艰难。但我相信她具备这样的能力。
小单,一定要记住,不要走得太远,要循序渐进,要有自己的风格,也要符合东方审美的创新。你的路还很长,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失败又算什么?跌倒了再站起来。我们依然看好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