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节考》是一部堪称影史经典的电影,它的震撼与深刻令人难以忘怀。这部影片以其触目惊心的故事和极具冲击力的表现,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豆瓣评分9.0,曾在1983年斩获第36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并获得日本电影学院的最佳影片奖。其电影质量毋庸置疑,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心灵上的深刻反思。
影片的故事围绕着一个极为残酷的传统展开。为了节省粮食,七十岁的老人会被送到楢山山顶,活活饿死。这种习俗被当地人称为“祭山神”,看似有着某种神圣的意味,但实际却是一种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在楢山村,老人往往活不到七十岁,家族的传承与利益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而丧失生命的代价也成了为家庭“节约”粮食的一种必要手段。
《楢山节考》不仅展现了这样一个极端的社会现象,还描绘了传统如何影响每一个家庭的生活。影片中的阿婆,已经步入七十岁,眼看着自己即将成为祭山神的对象。然而,她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劳动力和生气勃勃的身体,这也让她成为了全村的笑柄——她那口完整的牙齿象征着她依然有着过度的食量,而这恰恰是她即将上山的标志之一。
为了不被视作“吃粮的负担”,阿婆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她决定为长子续弦。由于长媳去世,家族需要通过续弦来维持家族的生育延续。阿婆不遗余力地安排了阿玉,邻村的寡妇,成为长子的妻子。阿玉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带着丰盛的饭菜来到阿婆家,给长子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人很快就“和谐”了,然而,阿婆的老二在窗外偷偷看到了这一幕,并因为不满自己没有享受和妻子同床的权利,感到极大的不满。
为了缓解老二的“生理苦闷”,阿婆想尽办法,甚至要求邻村的阿枝来为其解忧。阿枝因为老二身上散发的异味拒绝了这个提议,最终,阿婆找到了一个年老的老妇,因她的失去嗅觉,可以忍受老二的臭气。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场景的安排和老二的困境,竟显得如此荒诞且充满黑色幽默。
与此同时,阿婆的第三个目标是铲除家族中的懒惰媳妇小松。小松在阿婆家吃得多、做得少,还偷窃粮食,最终被阿婆发现。为了维护家族的名誉和团结,阿婆联合全村将小松家族活埋,彻底铲除了这个对家族不利的成员。这一行为是阿婆处理家族事务中的一种极端表现,她认为,小松的存在会拖垮整个家庭。
而阿婆的最后一项任务,便是教导媳妇捕鱼,以确保家族能继续繁衍生息。完成这些安排后,阿婆才准备上山,履行她作为老人必须“献身”的命运。在她上山前的最后时光,《楢山节考》以极其细腻的镜头展现了她的内心挣扎和对家族未来的深刻思考。
影片中最让人震撼的场景之一,是阿婆准备上山时与长子之间的对话。长子因母亲的命运而痛苦不已,而阿婆却冷静地告诫他:“千万不要感情用事,否则你会成为笑柄。”这个细节体现了传统的冷酷和无情,以及人类如何在艰难的生存压力下,放弃对亲情的基本依赖,选择为了“生存”而做出最极端的决定。
在影片的背景设定中,楢山并不是孤例。历史上,世界各地都曾存在弃老的现象。例如,北美的爱斯基摩人会将老人送到雪地中让其冻死,非洲某些原始部落也曾有将老人送上树,用篝火结束他们生命的传统。《楢山节考》通过对这一极端习俗的描述,让我们看到贫穷和粮食匮乏如何让人类变得冷酷无情,甚至抛弃亲人。
影片中的阿玉和小松,不仅是为了寻找婚姻的稳定保障,更是因为他们各自的家庭已经无法负担他们的食量。阿玉的丈夫刚刚去世,她被原婆家赶出来,来到阿婆家寻找新的“饭票”。而小松因为食量巨大,被娘家驱逐,也来到阿婆家寻求食物。这种对生存资源的依赖,折射出极端贫困下的人性挣扎和家庭存续的困境。
最终,《楢山节考》通过阿婆的死亡,讲述了一个关于如何为家族“省粮”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冷酷的社会现实。在这个世界中,年老的劳动力几乎没有价值,死去的老人成为家庭和村庄中的负担。因此,阿婆的赴死,实际上是一个为了家族生存、为了后代繁衍的“自我牺牲”。这部电影不仅让人震撼,也让人反思贫困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