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卫视的《梨园春》中,观众常常会被瞬间点燃的剧烈氛围所震撼,特别是当张晓英一登场时。她的出现宛如一阵强风,瞬间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身着明亮的红绿相间的大褂,脸上涂得鲜艳得近乎夸张,无不展示着一种浓烈的喜庆氛围。她张嘴一嗓子:“哎——乡亲们哪!”音色尖锐而响亮,伴随浓郁的乡土气息,仿佛连电视屏幕都承受不住这股震荡。这一刻,她就像从古老戏剧中走出来的媒婆,舞台灯光将她的形象无限放大。
每当她唤起观众的注意,观众席上总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有人皱着眉头,捂住耳朵;有的人则迅速调低音量,甚至不乏立刻掏出手机发表感慨的观众:“救命!她又来了!”这样的变化,似乎令人忍俊不禁,但在欢乐的背后,却也隐藏着各式各样的无奈与不满。
人们常常会疑惑,像张晓英这样的“显眼角色”,为何能够在《梨园春》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仅仅依靠她的大嗓门和夺目的服装,是远远不够的,她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不少观众坦言:“每次观看《梨园春》,最害怕的就是张晓英的出场!实在是煎熬!”这种集体的感慨反映了观众在欣赏节目时的无奈,而这些无奈并不是个人的独立声音。
在网络上,关于张晓英的批评可谓火力全开,众多网友以犀利的语言表达着他们的不满意,句句戳心,在这个快速消费信息的时代,忍耐变得愈发艰难,批评声不可小觑。
然而,纵使如此多的质疑声,《梨园春》依旧选择不更换她,其背后的原因着实简单而残酷:收视率的吸引力。节目的制作团队深知,现代观众喜欢短小精悍、充满刺激的内容,而张晓英的表演风格,恰恰迎合了这种需求。她的表现既直白又热闹,让观众无须费心思考,便能获得乐趣。数据简明而直白——她在节目中的出现总能引来一波收视率的上涨。对于一档传统的戏曲节目而言,观众的数量以及引起讨论的话题,显然要优于追求所谓“艺术高度”的梦想。十位深藏的戏迷的掌声,或许比不上收视率上浮的那几个小数字。
归根结底,张晓英的持续上位,无疑揭示出《梨园春》及整个传统戏曲所面临的窘境:在艺术的高尚与收视率的压力之间,如何寻找平衡。每次她手握手绢、嗓门高亢登场时,现场与屏幕前的观众如同置身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有的人在为她热烈鼓掌,而有的人则恨不得摔坏遥控器。
因此,张晓英成为了节目组在艺术与市场之间妥协的象征。传统戏曲本应追求的含蓄、意境和韵味,在她那震耳欲聋的表现下,似乎被无限压缩,迎合成一种快餐式的视觉刺激。这究竟是传统艺术迎合时代发展的“接地气”?还是在市场洪流中迷失方向的“偏离”?这一切似乎都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