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曲《忐忑》唱红大江南北,到褪尽浮华回归本真,歌唱家龚琳娜的艺术与人生之路始终充满探索与自省。继《自由女人》之后,龚琳娜推出历时六年打磨的诚意之作《做自己 不忐忑》,由长江新世纪正式出版发行。
《做自己 不忐忑》远非简单的成名故事。它记录了《忐忑》爆红后,龚琳娜经历的喧嚣、迷茫、挣扎与蜕变。事业如日中天的她突遭严重腿疾,数月卧病在床。商业赞助受挫、身体崩溃的双重打击令她停下脚步,重新寻找人生的道路。大城市生存发展的压力、人情世故的紧张、身体和心力的透支,促使她一家做出一个决定:离开北京,迁居大理。
“‘神曲’之后,内心的‘忐忑’才真正开始。”龚琳娜在书中如是写道。这一次龚琳娜将镜头对准真实的自己,剖析过去十年的心路历程,毫不避讳地呈现了婚姻变故带来的情感震荡、事业瓶颈期的深度焦虑,以及在巨大名利冲击下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龚琳娜在访谈中说,书中包含了一些她曾认为“最羞耻”的经历,选择公开这些伤痛,是希望以自身的真实共鸣他人,传递破茧重生的力量。
“之前的《自由女人》讲的是我从中国离开去德国寻找自己的新艺术的路,那本书是和陈曦合作的。2019年陈曦找到我,问我是否希望续写,我觉得我从德国回到北京,从《忐忑》进入名利场,又怎么从这个名利场离开,搬到云南在山上生活,人生、艺术、家庭生活都在变化,鉴于这个,我想记录下来,不要让自己忘记。”龚琳娜坦言,一开始自己并不太清楚具体要写些什么,和《自由女人》记录过往经历不同,这本书是从2019年起开始记录生活的每一个阶段,“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色也在于此,它像一部纪录片,所有内容都是一边发生一边被记录下来的。正是这些实时记录的内容,让我能回忆起很多细节。因为事后回忆往往会失真,而当时的记录更贴近真实,所以我想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太真实。”
龚琳娜用“五年学会做自己,五年学会不忐忑”,概括从2015年到2025年这十年的岁月,“唱完《忐忑》之后我很忐忑,实际上,前五年我一直活在忐忑中,这种忐忑源于不停的、真实的自我剖析。这件事非常难,因为你要去直面自己。”
在过去的十年里,龚琳娜的事业和家庭都经历了多重考验,一方面是事业遇到了瓶颈期,“我意识到自己事业的瓶颈期首先是因为演出机会越来越少了。”龚琳娜开始思考到底是自己的作品出现了问题,还是市场的需求出了问题,同时她也意识到多年来她一直唱老锣的作品,风格趋向雷同,缺乏与其他作曲家、风格音乐的合作,“老锣当时是我最重要的爱人,这就让我陷入了艺术选择与家庭选择的两难境地。如今回想起来,我们在艺术上不再合作,或许正是分开的导火线。我对他的风格太熟悉了,以至于拿到他的新作品,即便难度不小,我也能很快掌握,人们或许觉得他的歌只有我能唱,但对我来说,他的创作技巧已经没有新鲜感了。对我来说,我一直渴望在技术上、艺术上获得新的挑战和突破。我对唱歌爱得深沉,音乐在我生命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如何在艺术选择上开阔自己,成了我面临的一个重要内部瓶颈。”
在书中,龚琳娜还提到了上“浪姐”的故事,“这种娱乐节目我一开始是非常排斥的,因为我会担心它是不是过度娱乐化?又面对着这种家庭的变迁,我要思索我到底该怎么守护?所以要不停去剖析,这个特别难,也特别疼。但我发现,经过了无数次的剖析、无数次的流泪和无数次的忐忑之后,我才能走出来。”重新回归到音乐事业后,龚琳娜开始了更多的尝试和探索,“也许我做的这个作品不一定会多成功、多经典,但只要它能带给我新的认知和技术挑战,我就很开心。”在节目中她用一首《花海》再次出圈,与美依礼芽的合作让观众们大为惊艳,不少人说好像重新认识了龚琳娜,一个唱“神曲”之外的龚琳娜,“不同的风格对我来说很有挑战,我也很乐于向非常年轻的歌手们请教和学习,他们那些速度特别快的唱法是我原来不曾接触的。我喜欢这个学习的过程,所以才有了现在这种比较多元化的状态。我很享受这种状态,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能让我忘掉很多烦恼。”
龚琳娜新书《做自己 不忐忑》超越了个体经历的范畴,它以深刻的自我剖析,谱写了一曲献给所有在人生风雨中跋涉的女性的勇气赞歌。龚琳娜用她的跌宕起伏告诉读者:人生的低谷与瓶颈并非终点,而是觉醒与重塑的契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