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当家》一经官宣,便让我充满了期待。毕竟,综艺市场上中年女性的观察类真人秀尚属空白,节目组选的阵容也颇具吸引力。谢娜作为知名主持人,董璇,作为单亲妈妈,刚经历过一段特殊婚姻后步入二婚,王琳作为独居的单亲妈妈,展现了一种孤独的生活态度,而万千惠则是嫁给了与自己父母同龄的伴侣。每一位姐姐在人前都光鲜亮丽,然而背后却面临着生活中的琐碎与困难。她们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展现出何种智慧,既与年轻人有所不同,又与普通中年女性有何共鸣,正是观众期待揭开的谜团。然而,三期节目看下来,真让人大失所望。
这个节目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时长过短和剪辑的粗糙。《姐姐当家》的每期时长大约在110分钟左右,但去掉片头片尾、广告、以及观察室嘉宾的闲聊后,每位姐姐的个人时长实际上不到20分钟。第一期里,王琳和万千惠分别只有15分钟和13分钟,第二期里,董璇的镜头时间甚至只有12分钟。对于一档旨在展现日常生活的真人秀节目来说,这种时长显然无法深入展示她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将《姐姐当家》与同类型的节目《我家那闺女》作对比,差距就更加明显了。《闺女》每期的时长上下集合起来足有三个小时,每位嘉宾的时长都能达到40分钟左右,节目内容自然更为丰富、立体。而《姐姐当家》由于时长过短,再加上剪辑极为碎片化,常常给人一种“没看就等于看了”的错觉。比如第一期,董璇的生活内容基本上分为三段:与闺蜜聚会、与喜人聚会、以及一段求婚视频。第二期则重复类似内容,除了付款风波,还包括一些回家的矛盾。第三期,董璇和张维伊去阿那亚看日落,内容单薄得让人难以回味。总的来说,每期节目的内容不但不够深入,甚至因为时长太短而显得空洞乏味。
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观察室的设计同样缺乏深度。节目组请来了李维嘉、倪萍等主持人,以及王子文、张泉灵、杨迪等飞行嘉宾,甚至还邀请了15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女性组成观察团。理论上,这样的阵容应当具备足够的讨论价值,但现实是,观察室的内容往往都是些泛泛之谈,讨论也未能深入。尤其是嘉宾的家人,很多时候几乎没有发言机会,观众完全看不出他们在节目中的存在价值。即便是杨迪这样的嘉宾,也常常难觅身影。
观察室的核心任务本应是通过探讨嘉宾的生活状态及她们所面临的问题,进而将个体经验升华为具有普适意义的话题。同时,观察室的设计还应注意话题的导向,避免出现偏激的讨论。但《姐姐当家》在这两方面表现不佳。节目虽然试图触及一些具有讨论价值的话题,比如王琳的复杂生活背景、董璇作为二婚单亲妈妈的独特处境,但观察室的讨论大多停留在表面,既没有深度,也未能提供有建设性的思考。
相比之下,《闺女》的观察室则显得更有层次与启发性。每位嘉宾和她们的母亲都能参与到讨论中,不同的视角与声音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考。例如,孙怡的妈妈就表露出愿意为孙怡无条件付出的母爱,同时也对刘思远提出的问题展现出更多的独立思考。这种多样化的视角和讨论,对于观众而言,既有趣又充满启发。
有趣的是,《姐姐当家》的导演陈歆宇曾是《我家那闺女》的核心人物,他的经验本应让他清楚如何打造一档引人入胜的综艺节目。然而,来到新平台后,为什么节目效果反而差强人意呢?这或许是因为新团队在执行上的问题,或者是新平台对于节目的理解不够到位,导致了节目的质量差距如此之大。
综上所述,《姐姐当家》显然未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内容空洞,节奏拖沓,观察室缺乏深度讨论。无论是时长、剪辑,还是观察室的设计,都使得这档节目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综艺市场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