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一生中,有一个男人始终深深留在她的心中,那个人便是冯雪峰。第一次见到冯雪峰时,丁玲感到极为失望。在她的心中,作为北大学习日语的学者,冯雪峰应该是一个才俊风流的人,而不是一个看起来土气的男人。然而,命运却常常出人意料,就在丁玲与胡也频的感情日益加深之时,她却发现自己对冯雪峰也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虽然她经历了极大的内心挣扎,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胡也频,放弃了冯雪峰。
然而,冯雪峰离开杭州后,丁玲心中的那份情感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期,丁玲在家中曾多次对朋友提起,在胡也频牺牲后,她曾尝试说服冯雪峰离婚,然而冯雪峰始终坚决拒绝。冯雪峰告诉丁玲,他与妻子何爱玉是因为真挚的感情结合的,两人已经有了一个一岁多的女儿,怎么可能抛下她们母女,只为了自己的幸福呢?他还表示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幸福,不愿再作出改变。
即使如此,丁玲依然没有彻底放下对冯雪峰的思念。在冯雪峰的住所附近,她常常会在夜晚悄悄前去,在楼下静静等待,盼望能与他见上一面。每当冯雪峰和妻子关灯入睡,她才悄然回到自己的住处。对于丁玲来说,这份深藏在心中的爱,是她一生都无法摆脱的情感。
冯雪峰最初对丁玲的爱慕可谓是一见钟情,而那时丁玲与胡也频的关系并没有正式结婚,她与冯雪峰之间的感情也逐渐悄然滋长。然而,在胡也频牺牲后,冯雪峰和丁玲确实曾有过重新走到一起的机会,但冯雪峰最终选择了继续维持自己的家庭和现有的幸福生活,他不愿为了个人情感而破坏已经稳定的家庭,因此,丁玲和冯雪峰的关系只能停留在“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中,无法走向实质。
此后,冯雪峰与丁玲曾多次见面。冯雪峰在经历了长征的艰难历程后,回到上海寻找革命的同志们,而丁玲也在那个时候急于离开南京,摆脱敌人的监禁。当两人再次相见时,丁玲发现冯雪峰与以往不同,虽然她渴望倾诉自己的痛苦与不满,但冯雪峰却冷冷地告诉她:“你怎么觉得只有你一个人在受罪?你应该想到,还有很多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忍受痛苦。”这一番话如同冷水泼在丁玲的头上,她顿时明白了,冯雪峰并非心肠冷硬,而是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上,关心的是整个革命事业的进程,而非个人的感情波动。
接下来,冯雪峰为丁玲讲述了长征的艰辛,讲述了毛主席,讲述了遵义会议的意义以及陕北的革命历程。这一番话让丁玲内心的痛苦和阴霾被一扫而空,她终于明白了冯雪峰的坚韧与执着,感到自己的情感重新找到了方向,也意识到自己应该更加专注于未来的工作。因此,在冯雪峰的引导下,丁玲决定前往陕北继续投入到革命事业中。
冯雪峰去世后,丁玲在《悼雪峰》中写道:“我同雪峰相识近五十年……在延安曾有人问我,‘你最怀念什么人?’我回答:‘我最纪念的是也频,而最怀念的是雪峰……’”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和冯雪峰在北京再次聚首,尽管两人都曾在《文艺报》担任主编,但两人的见面机会依然稀少。后来,丁玲和陈明邀请冯雪峰夫妇看过戏,四个人分别坐在不同的包厢里,彼此隔着距离。
1986年春节后,丁玲决定参加冯雪峰逝世十周年的学术座谈会,尽管此时她已经病入膏肓,身体极度虚弱,心力衰竭的她从2月1日开始陷入半昏迷状态。然而,在除夕夜,她从病床上听到王府井的鞭炮声时,她对陈明说:“雪峰就是这个时候死的。”3月4日上午,丁玲在怀念冯雪峰的同时,自己也悄然离开了人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心中对冯雪峰的怀念依旧未曾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