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一年前谁要是跟你说“东方甄选剥离董宇辉还能翻身”,大多数人会觉得是天方夜谭。
那会儿股价一泻千里,舆论骂声一片,俞敏洪像是被推到悬崖边。
可一年后再回头看,这老俞不但没掉下去,反而自己爬上去插了面大旗——东方甄选的股价硬生生涨了200%以上,这场豪赌,他赢了。
从宠到“剥离”,俞敏洪到底在赌什么
得承认,董宇辉的个人IP曾是东方甄选的流量发动机。
妙语连珠、学识渊博,能把一袋大米讲出《百年孤独》的浪漫。靠他拉起来的流量,直接把东方甄选送进了直播带货的头部行列。
问题也在这。
公司本来是品牌驱动+供应链模式,主播只是渠道之一,可随着董宇辉粉丝狂涨,他的名字盖过了“东方甄选”四个字,甚至出现了“谁在直播不重要,只要是董宇辉”的局面。
对一个掌舵人来说,这不是喜讯,是警钟——核心竞争力如果寄托在一个人身上,那个人一旦翻车,公司可能直接陪葬。
俞敏洪经历过新东方的风浪,他太清楚单点依赖的风险,所以他决定“去董化”,哪怕要付出极高代价。
1.4亿“分手费”,是撤退还是布局
外界看剥离董宇辉,是俞敏洪“心狠”。
可细算下来,老俞是真下了血本。
他把“与辉同行”这个账号和品牌拱手让给董宇辉,还附带1.4亿净利润的分账,加上手里的股权,让董宇辉体面转身。
这不仅是分手费,更像是“带着补贴送你单飞”。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好不容易捧红的顶流主播,居然这么“轻易”放手?
但这就是俞敏洪的算盘——东方甄选不能再被个人名气绑架。
与其迟早被拖进舆论泥潭,不如主动切割,把危机变成转型的起点。
短期看,是伤筋动骨;长期看,是换血重生。
股价暴跌、媒体口水战——最难熬的几个月
剥离刚发生那阵子,东方甄选股价像坐滑梯,投资者信心崩塌,媒体也没闲着——什么“抹黑董宇辉”“俞敏洪吃人不吐骨头”的报道漫天飞。
粉丝战队对骂,直播间流量骤减,订单量下滑,资本市场用脚投票。
但俞敏洪没急着找“董宇辉2号”顶上,他反手把重心压在了选品和供应链上。
别人忙着找流量,他忙着磨产品。
他要的不是短期爆款,而是让消费者对“东方甄选”这个品牌本身形成信任。
老俞的逻辑很简单——今天的互联网带货,谁都能爆红三天,但想活十年,必须靠产品立身。
从“主播经济”到“产品经济”的转向
过去的东方甄选是“董宇辉+好货”的模式,现在变成“好货+谁都行”。
俞敏洪要的,是一个不依赖个人魅力的商业闭环——产品质量做底,供应链做硬,主播只是解说员,而不是主角🎭️。
这一年,他加码自有品牌,扩大直采基地,拉来更多优质供应商。
价格可能不便宜,但品质稳定,复购率上来了。
消费者开始习惯看“东方甄选”LOGO,而不是先问“今天董宇辉上不直播”。
资本市场也慢慢发现,东方甄选的毛利率在提升,库存周转率变快,亏损业务收窄——这才是真正的基本面改善。
豪赌背后的性格底色
知乎上有人问:在俞敏洪、罗永浩、董宇辉三人中选一个当老板,你选谁?
点赞最高的答案是——俞敏洪。
理由很直接:他可能抠门,但不欠工资;他可能冷血,但不毁团队。
他在最难的时候,没砍掉员工奖金,反而给董宇辉一份体面的分手礼,还顾虑他单干的起步。
这种“算账有情”的风格,是很多创业者做不到的。
这背后是老俞一贯的性格——该狠的时候狠,该松的时候松,核心永远是守住自己的局面。
股价翻两番,不是运气是耐心
数据不会说谎。
过去一年,东方甄选从谷底反弹,股价涨幅超过200%,市值重回高位。
有人说是消费回暖,有人说是资本炒作,但细看财报,营收结构优化、自有品牌贡献上升才是硬支撑。
资本向来逐利,不会凭情怀给你溢价。
东方甄选能重新赢得市场信心,是因为它证明了——没有董宇辉,依然能卖货;没有顶流主播,依然能赚钱。
这才是俞敏洪要的安全感。
赌赢之后,路还长
当然,这场豪赌的赢,不意味着东方甄选从此高枕无忧。
竞争对手还在卷低价,新入场的品牌不断冒头,消费者的注意力永远是稀缺资源。
俞敏洪要做的,是持续巩固“好货”标签,同时避免品牌老化。
流量依然重要,但绝不能重走“一人撑天”的老路。
他的目标,更像是把东方甄选做成“线上版的山姆”——高品质、高信任度、稳定复购。
这条路很难,但一旦走通,就是护城河。
从外界看,俞敏洪是在“杀掉”自己的王牌主播;从他自己看,这是一次必要的自我救赎。
他用上亿元的代价,把东方甄选从个人IP的阴影里拽出来,再重新种下品牌的根。
股价翻两番,只是阶段性成果,真正的胜利,是公司回到了自己手里。
这一年,东方甄选的故事告诉我们:主播能带来销量,但不能当公司的脊梁;产品能扛起品牌,才能穿越周期。
在商业这盘棋上,俞敏洪赌赢了,也赢在了他愿意忍痛割爱、重新下注的那份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