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原本凭借口碑逆袭,成为暑期档的最大黑马,票房突破9亿,豆瓣评分一度高达8.6分。然而,最近在一场路演中,电影的口碑急转直下,单日新增数千条一星差评。明明是一部全家适宜的合家欢作品,为什么突然遭遇集体抵制?
一切的导火索,竟源自路演现场苏敏与傅首尔的言论。电影的火爆,原本是凭借观众自发传播,而非铺天盖地的宣传。影片的成功,似乎是一次口碑营销的胜利,然而片方精心策划的路演,却反而成为口碑崩塌的导火线。
当小红书宣布邀请傅首尔与苏敏作为嘉宾时,许多人觉得这两位嘉宾与电影的主题契合。傅首尔以独立女性♀️形象走红,而苏敏则是自驾逃离家庭的女性♀️觉醒代表,似乎非常符合电影讲述的主题。但没想到的是,这场对话却偏离了轨道,令人错愕。
傅首尔一开始便把话题引向亲子关系,提到“90%的父母低估了孩子”,并认为13岁的孩子已经具备独立人生观。她甚至直言“人生是旷野,根本不存在跑偏”。作为以逻辑清晰著称的辩手,她理应知道场合的重要性,却话锋一转聊起自己的离婚经历:“她解释离婚时告诉孩子,爸妈一男一女生活十几年很累,已经很圆满了。”
电影中的小猪妖努力挣脱束缚,回家见母亲,而傅首尔的发言却暗示家庭羁绊是束缚,这让许多人觉得荒谬。傅首尔的发言已偏离电影主题,而苏敏则更让人困惑,她直言“猪妈妈也应该走出浪浪山看看”。虽说这话本身没有错,但与电影主题格格不入。
电影里的猪妈妈,代表了无数中国母亲的形象,她在照顾孩子时默默奉献,正如电影中的细节所展现——她三年没见儿子,却依然记得他最喜欢的干粮,这种亲情的温暖和责任的重量在片中得到了诠释。而苏敏的言论,却显得与电影的情感基调不符,甚至让人怀疑她是否真正理解这部影片。
路演结束后,电影官微的评论区迅速充满了退票信息:“原本温暖的亲情片,竟然成了家庭对立的宣传现场。”“冲着口碑买票,结果听完发言只想离场。”根据数据显示,次日电影退票率飙升至40%,豆瓣评分暴跌,这场原本旨在提升电影曝光度的宣传,最终成了口碑杀手。
苏敏的发言引发轩然大波,源于她个人的经历与公众形象的转变。她曾是无数女性♀️心中的觉醒象征。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小时候她被当作弟弟的附庸,课间需要回家给弟弟做饭,工资全交家里补贴家用。23岁时,为了逃离原生家庭,她匆忙嫁给了一个只见过两面的男人,却进入了另一个困境——婚后她成了“免费保姆”,承担所有家务和照顾责任,丈夫却对她百般挑剔。长期压抑使她患上抑郁症,甚至曾在手臂上划下刀口来缓解压力。她最绝望的时候,甚至想结束生命,而丈夫却认为她“脑袋有病”。
直到2025年,56岁的苏敏攒下2.4万元,开着二手车踏上旅程,才发出那句广为人知的“这是我第一次为自己活”。她的自驾游视频迅速走红,成了追求自由与独立的象征。纪录片、代言,甚至登上戛纳红毯,这一切使她成为了勇敢女性♀️的代表。然而,随着名气的增长,苏敏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她不再是那个蓬头垢面的阿姨,变得更加精致、自信,甚至有人质疑她是在为了流量做这些改变。
此次《浪浪山小妖怪》的路演中,苏敏要求“猪妈妈走出浪浪山”的发言,再次引发了“逃离者”人设的质疑。毕竟,只有不断强化婚姻是牢笼的叙事,才能维持流量热度。这种强行消费人设的行为,使她再次陷入争议。
面对汹涌的批评,苏敏发视频回应,称“我只是说让猪妈妈去旅游,没说抛夫弃子”,并晒出路演完整视频,力斥营销号“断章取义”。她强调:“我这辈子太苦了,想让天下的妈妈都能为自己活一次,这有错吗?”然而,网友们并不买账。有人反问她:“电影中的猪妈妈并不不幸福,她在照顾家庭中找到了价值,为什么要用你的标准去定义她的人生?”
这场争议的核心,并非女性♀️该不该独立,而是如何在合适的场合表达观点。电影的底色是温暖的,它讲述的不是逃离家庭,而是带着牵挂成长。小猪妖走出浪浪山后,依然记挂着母亲的叮嘱;蛤蟆精最终选择回家,但也不放弃对远方的向往。电影传递的价值观是责任与自由可以共存,而苏敏和傅首尔却将其简化为“离开才是觉醒”,这无疑是对电影主题的误读,导致了观众的强烈反感。
《浪浪山小妖怪》原本是一部合家欢电影,在观众享受亲情的感动时,似乎并不适合讨论“逃离家庭”这样的议题。若这类话题出现在其他电影中,如《出走的决心》,可能会引起共鸣,但放在《浪浪山小妖怪》中,必然引发不适。
如今,电影方的处境尴尬不已,原本想借两位嘉宾的热度来进一步提升影片口碑,结果却遭遇了口碑滑坡,票房增速放缓。苏敏与傅首尔的形象,也因此在公众中大打折扣。这场风波或许给我们所有人提了个醒:流量再诱人,也要守住底线;人设再讨喜,也要分清场合。毕竟,观众或许会为流量买单,但绝不会为跑偏的价值观持续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