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2025沈阳艺术季开幕演出歌舞剧《西迁》将于8月22日、23日与观众见面,此消息受到观众热烈回应,演出票被追捧。为了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主办方又临时加演了两场。如此火爆的态势也让观众对这部剧充满了期待。
近日,记者采访了歌舞剧《西迁》的主创团队,他们对这部即将上演的剧目满怀信心,希望给观众呈现出一部不一样的“西迁史诗”。
沈阳锡伯族英雄为何踏上西迁路
歌舞剧《西迁》讲述了一位西迁锡伯族后代为完成爷爷的遗愿,追寻先辈的足迹重返西迁之路的故事,他与西迁队伍有了跨越时空的交集,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各自抵达了心目中的家园。
歌舞剧《西迁》的编剧,同时也是长篇小说《大西迁》的作者李轻松向记者讲述了这段历史:“这部剧的根源来自一段盛京锡伯族大军的西征史。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在伊犁设立了伊犁将军府。首任伊犁将军明瑞发现战后的伊犁满目疮痍,荒无人烟,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防务空虚,1763年,他数次上书乾隆皇帝调派兵力,提出要调来能征善战的盛京锡伯兵。锡伯族常年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严酷的生活环境和百年的戎马生涯造就了他们彪悍、忠义、不畏艰苦、勇于牺牲的民族品格。明瑞提请调派锡伯兵屯垦戍边的奏折被乾隆皇帝恩准,一部宏大的西迁戍边史诗由此开始。”
李轻松讲述说,1764年农历的四月十八、十九两天,锡伯族官兵和家眷聚集在锡伯族家庙,拜祭祖先,告别亲人,毅然踏上了万里征途。他们从盛京出发,西迁伊犁。他们走在塞外,路途十分遥远,沿途皆是崇山峻岭、大漠荒原,人烟稀少。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粮草断绝,还要面对沙尘暴和草原狼,最后他们横穿漠北,克服了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到达了伊犁,定居在察布查尔,从此开启了锡伯族260年波澜壮阔的屯垦戍边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来没有怨言和退缩,他们的精神值得世世代代铭记。
有些舞步早已刻在血脉里
沈阳演艺集团的三位声乐演员🎭️担当了《西迁》的重要角色。
贾丹丹在剧中饰演一位古代锡伯族母亲的角色,她认为:“儿子为国戍边,作为母亲虽然不舍但也坚定地送子出征,在生活中我也是一位孩子尚小的母亲,从古至今母爱都是相通的,在剧中我会用歌声去诠释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孙宁在剧中饰演爷爷的角色,孙宁说:“角色年龄跨度非常之大,对我来讲也是一个新的挑战,通过这部戏我了解到锡伯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王洋在剧中饰演现代青年赛伦,他说:“通过参演这部作品,我也了解到了锡伯族这段震撼的历史,我深刻感受到了沈阳这座城市,从古至今的英雄精神。”
特邀主演谢素豪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蹈演员🎭️,在剧中饰演西迁新疆戍边的锡伯族军官赛必图。谈到这次参演歌舞剧《西迁》,谢素豪非常兴奋:“我是新疆伊犁人,这次的表演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演绎,更像是重逢,这个角色就像是天赐的使命,不需要去刻意地演绎,在舞台上我们沿着先辈们走过的路,让那些被风沙淹没的故事在我们的舞步中重获新生,有些舞步早已刻在血脉里。歌舞剧《西迁》会让观众看到西迁路上的‘风沙’,也会让观众看到我们年轻一代的‘答案’。”
用时代视角解读“西迁史诗”
如何将历史故事讲给今天的年轻人听?《西迁》将作一次全新的探索。
在叙事结构上,该剧采用了多时空交错或平行的方式,现实与虚幻相间,营造出全新的戏剧效果。它没有固守传统的模式,实现了叙事与抒情的结合、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英雄主义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题材的处理上,把重大历史事件融进人物的命运之中,不生涩、不僵化,有血有肉,容易产生共情,既突出了那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又以对无数小人物的塑造,充分地阐述了其根植的精神土壤,剧中有歌、有舞、有诗意、有画面,做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充分结合。
在音乐运用上,充分地契合了锡伯族的原生气质,以最有代表性的锡伯音乐为基调,加以现代元素,鲜明地域特色的音乐,构成民族音乐的个性化,古朴、豪迈、乐观,同时进行了现代化表达,使整部剧具有雄浑与明朗的特点。
在舞美设计上,凸显简洁、干净、写意的创作理念。舞台是空灵的,卸掉了那些道具的束缚,给想象以最大的空间,充分地做到了留白。整体呈现出苍凉的亚洲腹地油画般的气质、雕塑般的质感、雄浑壮阔的底色,带来一次视觉的冲击,以此表现信仰、牺牲、进取这些关键词的内在意义。
在演出形态上,这部剧尽力打破固有的模式,突破舞台的限制,极大地增加观者的代入感与参与性,体会到了故事的发展脉络、人物的情感冲突、戏剧情境的瞬息万变,进而与剧中人同呼吸、共命运,也成为剧情的一部分。
歌舞剧《西迁》作为一个现代视角的历史剧,能够让观众从真实可信、更人性化的层面理解历史题材,实现了创新表达。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记者 盖云飞 实习生 肖辰展 摄影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