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0日,小红书为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举办了一场名为“薯你最懂浪浪山”的包场观影活动。这本应是一场温馨轻松的映后交流,嘉宾与观众分享电影感想,拍照留念,发一些种草内容,为影片延续热度。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场本应无关痛痒的小活动,竟然引发了舆论的风暴,真的是一场令人头疼的翻车。
女权话题并非万能良药
此次活动中,小红书请来了傅首尔和苏敏,二者在女性♀️观众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小红书本身也以女性♀️用户为主,平台的内容和氛围长期以来都与女性♀️话题紧密相连。对于这样一个平台而言,傅首尔和苏敏作为嘉宾是非常自然的选择,她们既有话题性,也能够在女性♀️观众中引发共鸣。
她们与电影的讨论主要围绕猪妈妈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展开,虽然这一话题的深度不足,但也不算什么大错。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一讨论却激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弹。豆瓣的短评区一星差评满天飞,电影的官方微博也被质疑声淹没,社交平台上甚至有人发文表示要退票。更有部分女权主义者表达了不满,认为这部本应是阖家欢的电影,硬是被拉入了女权话题的旋涡,成为了流量的牺牲品。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次的舆论翻车?答案或许与近年来女权话题的普遍化有关。随着女权作品的兴起,女性♀️反弹的声音日益强烈,特别是影视剧中的大女主类型频频受到观众喜爱,许多女性♀️专属题材的作品获得了赞誉。然而,随着流量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将女权话题作为吸引眼球的工具,甚至为了制造话题,将其生硬地套用到与之无关的作品中。
例如,《浪浪山小妖怪》本是一部定位明确的阖家欢动画,讲述的是小妖怪们在困境中如何互相守护的故事,传递的是一种跨越年龄和立场的普世情感。影片的主要受众是家庭观众,尤其是父母带着孩子观看,情侣和学生观众次之。然而,当傅首尔与苏敏将电影中的“守护”解读为“反守护”和“意识解放”时,原本温暖的影片氛围被硬生生拉入了女权话题的争议之中,试图通过这些话题来吸引流量,显得不伦不类。
宣发失误暴露短视问题
《浪浪山小妖怪》上映前的宣发策略使用了“中国动画之光”的情怀牌,首周更是借“妖界打工人”的共鸣点,与现实中的社畜情绪产生了联系。很多观众是因为这层情感共鸣而走进影院,而非单纯为动画电影而来。然而,影片在后期却急转弯,宣发开始将重点放在“独立女性♀️”上,甚至推出“女妖怪打破束缚,活成独立大女主”的口号。这种转变不仅打破了原有的情感基调,也人为地将观众分成了两派——支持女性♀️话题的观众与反感的男性♂️观众,造成了不小的舆论反弹。
这种宣发策略本质上是一种流量导向的短期思维,影片的核心与受众的实际需求被忽视,争议虽然短期内带来了曝光,却也带来了毒性流量。那些被“独立女性♀️”话题吸引的观众走进影院后,发现影片并没有聚焦女性♀️角色,反而更多的是讲述男妖怪的困境和群像的温情,这种落差感让观众感到失望,甚至觉得自己被“钓鱼”。同时,男性♂️观众也感到被排斥,因为他们原本能与电影中的困境产生共鸣,但在宣发中却被忽略,甚至被对立化。
平台与电影受众的错位
小红书的角色在这场宣发风波中尤为关键。过去几年,小红书迅速成为了KOL聚集地,成为了许多电影宣发方争相合作的平台。平台的内容生态强调个性化和观点化,往往依赖“唱反调”和制造争议来吸引眼球。然而,这种机制与需要统一情绪和温和氛围的合家欢电影产生了不匹配。
小红书邀请傅首尔与苏敏参与《浪浪山小妖怪》的观影活动,其实体现了平台流量逻辑的本质。作为女性♀️话题的高声量博主,她们的言论往往能够引发激烈讨论。在映后交流时,傅首尔提出“90%父母低估孩子”的观点,苏敏则将片中的“猪妈妈”类比为自己过去婚姻的枷锁,认为她应该离开浪浪山。这样的话题,虽然在小红书平台上引发热议,但在影院的观众群体中,尤其是男性♂️观众中,却显得不合时宜,甚至引发反感。
精准营销才是王道
小红书邀请这两位博主,虽然在平台内能引发话题,但却未能与影片的核心受众产生共鸣。电影的情感内核并非围绕女性♀️独立展开,而是关于守护与关爱,这与女权话题的导向完全不符。如果《浪浪山小妖怪》真的想通过女性♀️议题破圈,可以从影片的核心出发,找一个更合适的切入点。例如,可以延续“妖怪打工人”的话题,探讨“浪浪山社畜的一天”或“妖怪版职场PUA”等内容,这样既能与影片调性契合,又能激起更广泛的讨论。
优质电影的营销,核心在于精准,而不是制造争议。小红书如果想真正成为影视宣发的重要一环,就需要根据影片的特性调整话题方向,而不是简单追求流量爆点。否则,下一个遭遇流量反噬的,将不仅仅是《浪浪山小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