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坪石先生》的开篇,谢君豪饰演的黄际遇教授发表了这样一句话:“有青年,才有未来。”当时,中山大学的教授们正讨论学校的未来去留,而黄际遇却简洁明了地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学校的所在地并不重要,关键是人——人是最珍贵的。
黄际遇,这位文理全才的传奇人物,在《坪石先生》上映之前,大部分人对他并不熟悉。尽管他在抗战胜利不久便去世,但他与其他“坪石先生”一道,带领中山大学师生从战火纷飞的广州迁至粤北坪石,在艰难的环境下传承和保存着岭南乃至中国的文化精神。
这个热血、悲壮且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吸引了谢君豪,他仅用四天时间便决定出演黄际遇教授。谢君豪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这部电影对他个人演艺生涯的重要性。
电影将于8月15日正式上映。
打动我的是黄际遇的精神
记者:听说你在拿到剧本的第四天就答应出演黄际遇教授这个角色,是什么原因让你如此快速决定?
谢君豪:其实,我之前并不熟悉黄际遇。最初对黄教授的印象来自导演提供的剧本,读后让我深受触动。打动我的是,不仅仅是他的博学多才,更是他的精神。他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战火中坚守文化,带领一群教师和学生在坪石重建校园,传承中国的文脉。
随着我对他了解得更深入,我才发现他真是个极其了不起的人物。他在数学上的贡献,代数、几何、微积分,几乎都是他引入中国的。除了数学,他的书法、棋艺、甚至踢足球的技巧也都非常出众。他并不是一个局限在书房中的学者,而是一个具有开创精神的伟大人物。随着我逐渐了解他,我对这个角色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能演绎这样一位充满抱负的文人和教师,真的是一份巨大的荣幸。
记者:黄际遇最打动你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谢君豪:黄教授最打动我的是他的精神——那种保护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其次,他的低调性格也让我很感动。我记得电影中有一场戏,教授和同事们一起安排学生离开坪石。那时,他非常冷静、条理清晰地将学生们照顾好并安排撤离,丝毫不显得急躁或激动。那种温文尔雅、低调务实的岭南文人气质深深吸引了我。我特别喜欢他的一句话——在教授们讨论撤离安排时,黄教授沉默许久,最后只说了一句话:“我认为,学生最重要,有青年才有未来。”这简短的两句话,便概括了他最核心的精神。
记者:影片中的一个问题,面对生死关头,保护书籍和保护生命,哪个更重要?
谢君豪:我相信黄教授一定会选择救人。对他来说,学生是最重要的。我记得他曾说:“如果没有书本,我们就用脑子。”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知识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我也觉得自己老了”
记者:黄际遇作为一位文理全才,他身上是否也有一些人性上的弱点?
谢君豪:黄教授在学校里非常受人尊敬,但当他的儿子认为他不去前线是懦夫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老了。我在演这段时,也产生了类似的情感,觉得自己也似乎老了,心里特别无助,仿佛站不稳了。直到最后,黄际遇带着学生们从军营中脱险时,他才对他们讲:“慷慨牺牲是对的,但知识救国才是大道。”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直到那个时刻,他才真正理清了自己的想法。
记者:你曾在《南海十三郎》中饰演情感张力十足的角色。相比之下,《坪石先生》中的黄际遇更显平和与冷静,你如何看待这两部作品的差异?
谢君豪:两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采,尤其是岭南文化的烙印。不同的是,虽然都展示了知识分子的坚韧,但表达方式不同。十三郎像个刺猬,充满攻击性,而黄际遇则更温和、敦厚,性格内敛。这也与导演的个人风格有关,因为甘小二导演本身就非常温和、节制,所以角色在演绎时也自然流露出这种气质。
记者:你在表演这个温和的人物时,做了哪些细节上的调整?
谢君豪:我平时说话很大声,但在电影里,我特意让自己不那么急躁。黄际遇平时很少情绪激昂,他的责任是让学生们保持冷静,避免做出危险的举动。例如,他会对学生们说:“一步一步来,不要冲动。”他像一个老朋友一样,鼓励他们保持冷静。其实,黄教授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他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守护着学生,也守护着中国文化。
真实的“教授”和“学生”
记者:这次剧组跟你以前参与过的剧组有什么不同?
谢君豪: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教授的故事,而导演本身就是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剧中的许多演员🎭️也都是现实中的教授,很多学生也是真正的学生。拍摄过程中,这种真情实感让我觉得非常特别。
记者:影片有粤语版,特别有地方特色,尤其是黄际遇教授用粤语朗诵《哀盐船文》的那一段,情感十足。
谢君豪:我自己觉得挺有趣的。在朗诵之前,我特意向一些老师请教,他们告诉我,粤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唱的可能。我就根据自己的感觉去吟诵,没有固定的旋律,完全是凭感觉去表达情感。
记者:最后,你最希望观众从这部电影中获得什么?
谢君豪:我不想强加什么观点,我希望观众能自由地去感受和理解,选择他们最喜欢的部分。毕竟,有时观众会看到我们无法预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