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单》拼盘赛刚刚结束,朋友圈里全是关于万妮达的讨论,我看着动态不停地点头:这一次有意思的地方,不在段子本身而在于“一个不会讲段子的人竟然成了全场的MVP”,谁规定喜剧就一定要走传统套路?
万妮达凭借她的尴尬感带动了全场的氛围,甚至比岳云鹏那句“兄弟你真牛”还要让人觉得好笑。
先说说那最受欢迎的经典场面:她唱完一段跑调的阿卡贝拉后,突然一把抓起麦克风朝台下跑去,庞博在后面大声叫:“姐把麦给我!”
她转过头,吞吞吐吐地说:“我太紧张了。”
全场顿时哄堂大笑,像这样“狠狠地出丑”的事情在姐妹聚会中那可是太常见了,谁没在KTV唱跑调后装作跟没事似的?
可她却把这尴尬劲儿,转化成了一种勇敢的表现,直接就把观众对新人原本的看法给彻底扭转了。
紧接着便出现了“战后创伤”这个说法,陈鸣飞刚说出这四个字,万妮达就高兴地拍起桌子,没想到却被岳云鹏纠正了平翘舌的发音问题。
郭麒麟接着说道:“她可能只是想停下来整理一下思路。”
原本很普通的点评环节,因为一句普通话不标准,变成了三人说相声的场面,这种连锁反应,就像微信群里一个错别字引发十几层楼的调侃一样,越是偏离主题,反而越显得有趣。
拿岳云鹏举个例子来对比,他确实在用心经营:小北表演结束后,他也的确把领笑员的位置让了出来,自己坐到了观众席上,动作也挺明显的,却只说了一句“你文本很棒”,听个两三遍就会让人觉得有点腻。
这不就和团建时那个拼命带动气氛却只会说“大家加油”的同事一样吗?
努力确实能被看到,但亮点却不太鲜明。
万妮达的优势恰恰在于她的“非专业”,她在拍灯前会停顿两秒,那种状态,跟我闺蜜在淘宝上准备下单时犹豫不决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
当庞博邀请她去谈感想时,她摆了摆手,说“渐入佳境”,那种带着社交恐惧的反应方式特别真实,这些小动作让观众产生一种“我自己可能也会这么做”的代入感,反而使喜剧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再认真想一想,她的那种反差萌实际上反映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状况:白天在A领域担任导师,晚上却跑到B领域当新手。
身份一直在变换,她表现得紧张、结巴、出错,就好像“斜杠青年”在不熟悉的场合毫无保留地展现出真实的自我,我们拿她开玩笑,其实也是在嘲笑那个在会议室里假装很老练的自己。
节目用“安静听段子”的设定放大了她的慌乱。
隔壁说唱舞台可以靠鼓点遮拙,脱口秀却要裸考。
就像突然被拉去做presentation,没有BGM,没有提词器,只能硬着头皮输出。
观众在笑声里完成了一次“看别人社死,疗自己社恐”的代偿。
但我也怀疑,如果下期她真的放松下来,金句频出,那份“怕怕的可爱”会不会消失?
就像第二季的脱口秀大王,越游刃有余,观众反而越怀念他最初的手足无措。
我们爱的到底是她的笑点,还是她暴露的脆弱?
反过来瞧,节目组显然就是在利用她这个脆弱点,明知她在说唱舞台上气场挺强,偏要将她放进语言的修罗场,就是为了营造“大妞一下变怯懦”的戏剧效果。
热搜词条早早备好:#万妮达逃离#、#姐姐别慌张#,观众就这么被牵着走,而她自己却得承受“不专业”的弹幕,这事真的划算吗?
再往更极端处思索,倘若下回邀请的是完全不懂中文的国际大明星️,是否也能复制出“反差萌”?
当套路被频繁使用,观众接受度提高时,那尴尬就不再是糖了,反而成了刀了,到那时谁来给嘉宾留颜面?
节目组的底线又将置于何处?
说回姐妹们的日常,我们为什么疯狂转发她拎麦狂奔的动图?
因为那一刻我们看到一个“社牛外壳的社恐灵魂”,像极了群聊里发完语音立刻撤回的我们自己。
她的跑是替我们跑;她的笑场,是替我们解围。喜剧最动人的地方,从来不是完美,而是破绽。
所以我私心希望万妮达下期继续紧张,继续嘴瓢,但也希望她学会享受舞台。
毕竟真正的成长不是不再害怕,而是带着害怕还能讲出自己的故事。
就像我们,一边喊着“我不行”,一边把PPT讲完。
《喜单》这场拼盘赛给我的最大惊喜,是让我看见“不完美”也可以成为主角🎭️。
姐妹们,如果给你一次跨界机会,你最想尝试什么?评论区聊聊,让我们一起把社死现场变成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