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9元自助小火锅成巨头新战场 品质与价格的平衡。自助小火锅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当性价比成为最有效的消费燃料时,小火锅就已顺势兴起。如今,这个红火的赛道吸引了海底捞、杨国福等餐饮巨头布局自助小火锅店,价格均为59.9元,比此前行业里二三十元的单价略高一些。
数据显示,全国目前有约5.1万家小火锅门店。除了有名的品牌,剩下的是默默耕耘的个体老板们。小火锅入局门槛低,成为许多年轻人创业的第一站,但往往不是成功的一站。在混乱的竞争中,他们不仅要面对彼此的竞争,还要应对高温中自助菜品保鲜的考验,以及外卖疯狂补贴下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放弃的堂食习惯。
李雯对吃自助小火锅一直犹豫不决,尤其是旋转式的。她担心卫生问题,直到看到熟悉的品牌也开始做小火锅,才决定尝试。今年7月,海底捞旗下品牌“举高高自助小火锅”在长沙、宁波等地开业;几乎同时,杨国福麻辣烫也在青岛开出了首家自助小火锅。就连昔日的“小火锅之王”呷哺呷哺,部分店面也悄然改成39.9元自助畅吃模式。
出于对品牌的信任,李雯走进了举高高的店面。她特意赶在第一批开餐前到达,进门就挑了出餐口旁边的位置,以确保吃到新鲜食材。店里每个座位上都放了金银双色的食品夹,广播循环播放:“请用金色夹熟食,银色夹生食,不要用筷子夹。”大品牌给李雯的安全感不仅来自客流保障,还有相应的服务,如扎头发的头绳,服务员帮忙打料、端菜。
这些加起来构成了单人59.9元的价格。显然,大品牌们并没有想打低价战,而是希望通过品质或品牌背书,从小火锅赛道分一杯羹。
张颜是个火锅爱好者,她将大火锅形容为“e人”,自带社交属性,“人越多,价格A得越少”。而小火锅则是i人的日常,独属于一个人想吃好点儿的时候。她几次去大火锅店,都顾虑重重,不敢点没吃过的东西,怕浪费。朋友在场,张颜也不会单点只是自己爱吃的牛蛙,吃来吃去菜系变得十分固定。这时,眼前只属于自己的小火锅给了她自由又冒险的感觉。
这种钱包👛和社交自由感推动小火锅成为近年少数增长的餐饮赛道。《火锅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火锅市场规模达6175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餐饮行业整体增速。增长更快的是对低价的需求,2024年末火锅人均消费降至70多元——小火锅恰好完美落在此区间。
小火锅的上升势头与贵价餐饮“基本盘”的萎缩形成对比。海底捞从2024年年中开始,副牌全面开花,烤肉、炸鸡、麻辣烫都开了一遍,反响效果不一。靠小火锅起家的呷哺呷哺,中途转向高端路线,但不够漂亮的业绩又把它拉回了老本行。坐拥7000多家门店的杨国福,同样难掩其脆弱,2022年两次冲击港股上市未果。据餐宝典统计,2024年中国餐饮品类闭店率数据中,麻辣烫是前五名之一,种种因素让品牌们渴求靠小火锅画出新增长曲线。
大牌们锚定50~60元的价格带,是一个聪明的选择。比大火锅的人均低,又成功避开了“低价漩涡”。小火锅赛道早已证明:一味降价只会两败俱伤。
张晓东曾在西安某国企工作,后来辞职回到山东,投资20多万元开起了自己的小店。他精准复制了表姐的经营模式:100多平方米的门店、30多元的亲民价位、精简到极致的人力配置。张晓东认为,自助小火锅价格低,但客户要求未必低,要想赚钱需要极强的成本控制。一次批发5斤,成本价从10多块到40多块不等,不同的门店采用的食物类型、级别都不一样,很多菜品需要一个个试。
令人惊讶的是,方圆500米之内,和张晓东一同开业的小火锅就有6家,但当时的他丝毫没注意对手那么密集,市场容量足够包容大家心平气和地做生意。他的门店利润颇为可观,半年就把成本收回来了。然而,不到两年时间,张晓东就感觉到市场情绪变化,周围的小火锅店突然一股脑推起优惠券,促销力度最大的是两家走自取模式的门店。
自取是小火锅除了自助外另一大收费模式,主要通过数签、菜碟来计算价格。四川经营过数签小火锅店的宋海透露,自取定价灵活,食材品质相对好些,而且吃一顿费用和自助比起来,只贵个10多块,大部分50元左右能吃饱。消费者没那么敏感时,对高一点🕐️的价格不太计较,但当真卷起来,自取模式往往最先被顾客抛弃。许多小火锅店将“自取改自助”视为最后一搏,但这种策略最终被证明是饮鸩止渴。
即使降到26元,也未必能保持竞争力,消费者对于低价的追求没有止境。最后一段时期,张晓东所在街道场景非常魔幻,第一次来的路人会觉得热闹非凡,随便逛几步就能至少收到2张传单,听到小喇叭卖力吆喝揽客,几天后,客人真想光顾时,迎接他的是紧闭的店门。
价格战中,自助小火锅拼的仍是供应链,成年人每顿大概能吃一斤东西,比的是这部分成本谁低。只有那些掌握特殊进货渠道的人才能幸存,他们或是能找到更便宜的货源,或是以平价拿到更好的食材。张晓东的门店存活下来了,除了靠味道留住客人,更关键的制胜因素是位置,他选址时愿意多花20%的租金,把门店开在商业街入口处,挨着小区、劳务市场。
一条商业街上小火锅的兴衰沉浮,是整个行业的微缩景观。当市场陷入过度竞争,巨头都逃不过下桌。吉野家小火锅的店面,不到3年,已没有独立的门店,只作为菜单上“吉选火锅”的一个日常菜品存在。巴奴孵化的桃娘下饭小火锅,主打30元以下客单价,开放加盟后,门店数不增反降。去年,巴奴完全退出了桃娘股东行列。
也是在此期间,各地方有一批小火锅连锁品牌突围而出。这批品牌的价格集中于30~60元之间,但低价并非他们唯一的依赖,真正在市场站稳脚跟还是靠鲜明的特色。青岛品牌“龍歌”以59.9元定价主打海鲜涮品,4年间门店从11家扩张至100家;郑州起家的“农小锅”则通过SKU数量制胜,三四十元的均价提供涵盖涮菜、糕点、炸货等超百种菜品;盛香亭推出转转热卤,主做卤味小火锅,均价50元左右,获得绝味、腾讯注资。
红餐大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7月,60~100元、20元以下的小火锅数量都显著降低,只有20~60元区间的小火锅店在上涨,其中20~40元区间的小火锅门店数占比最高,达到30.8%。这揭示了小火锅的商业本质——既不能靠廉价劣质生存,也难以承载过高溢价。真正成功的玩家都在品质与价格间找到了某种性价比的平衡。
当市场完成第一轮洗牌,餐饮巨头们才真正开始发力,瞄准的市场缝隙是供应链缺陷。张颜好几次坐在小火锅店里,都感觉没菜可吃,很多科技肉要么煮很久都不老,要么一煮就碎。一些难得货真价实的肉,比如炸鸡腿,门店只会在饭点提供两次,出餐口前的几个人一夹就没了。更让她感到无语的是,点一个红汤锅底,上面只漂浮着一点🕐️点油星。
餐宝典创始人汪洪栋指出,市场总在一边开店,一边出清,比较劣质的小火锅门店正被淘汰,市场总体处于做大阶段。品牌们在运营上有较大的优势,而且小火锅这类平价餐饮要做得又好又赚钱,最重要的是比拼供应链价格,要靠规模化才能将成本降下去。
与南城香、和府捞面等品牌将小火锅作为补充菜品的试水策略不同,海底捞、杨国福等巨头走得更坚决,直接独立门店进驻城市核心商圈。张晓东也想过将门店搬去当地万达,但高额的投资和租金让他犹豫。小火锅是价格低的生意,租金高还要盈利,对人流有更高要求。关键是,自助和其他餐饮不一样,门店人流少一点🕐️就会陷入死亡循环,不仅影响营收,还关乎顾客体验。
保鲜是所有自助小火锅商家的噩梦,肉类摆在旋转带上很容易变坏。张晓东遇见过很多次,放久了肉片软软的,有点黏稠,客人瞬间没了胃口,吃几口就不想吃了。商家们的保鲜手段主要靠盘里大块冰块和室内空调降温,但最理想的保鲜是人流量,人足够多,菜品一上桌,瞬间就能被消耗掉。
除了人流量能否支撑起门店,品牌做的小火锅大多数定价在59.9元,落在市面上天花板区间,自然需要满足客人更高的期待。星星也去吃了举高高,他的胃在一个多小时里被各种多巴胺色彩的食物填满,粉色汉堡、樱花色炸鸡、焦黄的海星,还有榴莲披萨。扶着肚子走出店,本来还想睡个午觉,躺床上半天睡不着,太撑了。但细细回想,星星觉得举高高的涮品有点少,让他吃撑的多数都是小吃。涮品里的肉菜以丸子为主,他还是期待能吃到牛羊肉卷之类的菜品。
大众点评上,对于小火锅的吐槽层出不穷,平等地抱怨各个品牌,菜品多为半成品或冻品,甚至冰都没化就直接端上桌,肉有腥味,炸鸡也是凉的。种种问题使得现阶段品牌们扩张都颇为谨慎,举高高只有5家店,而杨国福只有1家店。
“小店和大店经营模式不一样”,汪洪栋说,习惯经营800平方米以上店面的品牌们,未必能适应小火锅经营思路,大门店要服务、要质量,小火锅是成本、更快的上餐速度。汪洪栋预测,小火锅市场最终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足够迎来一个细分行业领军者诞生。对于餐饮行业来说,破千店是一个连锁品牌的里程碑,目前“围辣”小火锅已率先突破千家门店,但似乎陷入“有规模无声量”的困境。
诞生行业巨头的竞争将发生在小连锁品牌和大品牌之间。它们定位相似,价格集中在60元左右,有空间保质保量。小连锁品牌深谙差异性道理,龍歌重金买断独家炸鸡配方,在每家门店设置现炸工位,去火锅店吃炸鸡成为消费者的一大记忆点。相比之下,海底捞、杨国福等巨头,最初能凭借品牌光环获得天然流量,要留住顾客,门店需要有值得牵挂的东西。
不过,当前小火锅们共同敌人是餐饮外卖,快餐化趋势使得没有社交属性的餐饮都很难。它们彼此之间会相互替代,比如盒饭、麻辣烫、面条、自己做饭都是小火锅竞品。
挺过了竞争最激烈的阶段,今年张晓东却有点迷茫。门店营业额一直在刷新最低纪录,他看了看周围门店,也没有人,连学习的对象都没有。这段时间他朦胧地感觉到,顾客都点外卖去了,甚至包括他自己,5块钱一份的外卖,他忍不住点了份麻辣烫换换口味。美团、饿了么也来找过他很多次,劝他也做外卖,但张晓东纳闷,小火锅做外卖和冒菜有什么区别?
现在做餐饮就是三五年一个流行,能把成本收回来的已经是赢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