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三国演义》1994年版中,姜维自刎的那一幕,当镜头聚焦于樊志起饰演的姜维时,他眼中的悲壮令人震撼,仿佛传递着一股无法言喻的力量,触动每个观众的心。然而,谁能预料到,这个用心诠释姜维的演员🎭️樊志起,已经离世整整15年。
更令人大吃一惊的是,樊志起曾经忍受剧痛,日复一日地吞下十几片止痛药,直到他去世的半年后,公众才逐渐得知他的艰辛与隐忍。
1955年,樊志起出生在北京崇文区的一条老胡同里,父亲经营着一家小杂货店,母亲则在纺织厂工作。家境虽不富裕,但却洋溢着浓厚的亲情。父亲喜爱京剧,经常哼唱《定军山》,小小的樊志起常坐在木凳上,看父亲拿着竹筷敲打搪瓷缸打节拍。那时他觉得,戏中的人物仿佛能发光。多年后,他在回忆中依然露出少年般的光彩,眼神中充满了无限憧憬。
18岁那年,樊志起第一次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他站在考场上,深情朗诵着《雷雨》中周萍的独白。考官们看着这个浓眉大眼的青年,遗憾地摇了摇头,“形象不错,可是缺乏系统的训练。”接下来的十年里,他陆续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煤矿文工团、战友文工团等七家艺术院校,却都因为所谓的“成分问题”或“年龄过大”被拒之门外。
为了生计,他曾开办舞蹈培训班,参与乐队演奏,甚至在建筑工地搬运水泥袋。然而命运似乎从未给他真正的机会,直到1983年一个傍晚,文化局崔菊芳老师突然给他打来电话,提议他试试一个剧组的角色。那个剧组就是四集电视剧《无名的花》,这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在剧组的试镜现场,他骑着自行车匆忙赶到,朝导演李唐大声喊道:“我来了!”这句话让导演李唐惊艳不已,“就是他!”虽然《无名的花》播出后反响平平,但李唐记住了这个踏实的年轻人,随后,他陆续推荐樊志起参演了《将军的世界》《庄妃轶事》等剧,渐渐积累了人气和观众缘。
1989年,樊志起在《庄妃轶事》一剧中饰演多尔衮,完美展现了这位清朝摄政王的霸气与柔情,凭此一角斩获了第二届“东北风杯最佳男配角奖”。颁奖时,他握着奖杯🏆️坦言,“演员🎭️的价值,不在奖杯🏆️里,而在观众的眼中。”
到了1994年,命运再次青睐他,《三国演义》导演王扶林在为姜维选角时,脑海里浮现出三年前《庄妃轶事》中英气逼人的多尔衮。王扶林回忆说,“他的眼神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像极了姜维。”为了完美诠释这个“蜀汉最后的脊梁”,樊志起反复研读《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在剧本上做了无数笔记,深度准备,力求精准。为了让姜维自刎的动作更具视觉冲击,他亲自设计了这个细节:“剑要从下往上挑,这样血花绽放的弧度才更凄美。”
这一细致入微的设计让观众记住了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将军姜维,也使樊志起成为了“姜维专业户”的代名词。此后,他在诸多影视作品中演绎了丰富多样的角色,如《满江红》中的岳飞,《漕运码头》中的许良年,以及《大理公主》中的段家掌门人。
拍摄《争霸传奇》时,他饰演吴国宰相伍子胥,烈日炎炎下,穿着重达三十斤的铠甲,手持真铁剑,一场打戏中因体力不支而晕倒在片场。醒来后,他竟笑着对导演说,“再来一条!”这样坚韧的精神,令人感动。
然而,命运从未对他心软。2009年秋,樊志起在拍摄《内线》时突然晕倒,诊断结果让他家人惊愕——晚期胰腺癌,癌细胞已扩散至肝脏。医生建议立即住院治疗,但他却问,“需要住院多久?”得知至少三个月,他沉默片刻,回答道,“我的戏还没拍完。”于是,他带病回到剧组,继续拍摄,忍受着每日吞下十几片止痛药的剧痛,依然坚持完成每一个镜头。
在剧组,他依然笑着掩饰病痛。有一次拍摄一场审讯戏时,他要求副导演将绳子绑得更紧些,“这样效果才更真实。”导演尤小刚看着他痛苦扭曲的表情,未曾知晓,那既是演技,更是病痛的煎熬。
2010年4月18日,《内线》杀青当天,樊志起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后,满意地说,“让我再看看回放。”他看到自己饰演的特工张弛在雨中倒下的画面时,终于露出了满足的微笑。“张弛可以安息了。”当晚,他在医院平静离世,床头摆着他未完成的剧本《梨花泪》。
樊志起的葬礼简单低调,家人遵照他的遗愿,没有通知媒体,只有在八宝山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追悼会。他的离世引发了全民关于演员🎭️职业精神的广泛讨论,许多网友纷纷表示,“现在的演员🎭️动不动就用替身,看看樊老师,这才是真正的敬业。”
某影视院校的表演课上,教授把樊志起带病拍戏的片段作为教学案例,强调“演员🎭️的天职不是抱怨,而是奉献。”更令人动容的是,《三国演义》剧组发起了“姜维计划”,每年资助十位贫困地区的艺术生,延续樊志起对表演艺术🎭️的热爱。
在樊志起的遗物中,发现了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演员🎭️是用生命写作的人。”这句话,贯穿了他从胡同少年到荧幕硬汉的一生。他没有豪宅,没有名车,没有花边新闻,甚至在去世半年后才被公众所知,但他留下的数十个经典角色,如同夜空中的星辰,永远照亮着中国影视的天空。
真正的演员🎭️,是将灵魂倾注于每个角色的人;真正的艺术,是用生命点燃的火把。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樊志起的坚守显得格外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