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岛》上映后口碑不错,排片和票房都超过了预期,再加上《浪浪山小妖怪》和《南京照相馆》依然表现强劲,市场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部电影瓜分了65%的排片,剩下的电影只能分得一点🕐️点份额。
在这当中,东极岛的情况最为尴尬。截至目前,排片已经降到7.6%,单日票房大概在600万左右,平台给出的最终票房预测也从最初的9亿多锐减至如今的4.32亿。早前,好莱坞的“Deadline”报道称,东极岛的制作成本约为8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大概在5.7亿左右。目前电影的票房收入只有1.1亿不到,远远低于制作成本的五分之一,账面上看,这部电影注定要大亏。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电影本身的贡献。客观分析,东极岛的问题主要出在剧本上。故事的核心是里斯本丸号沉没,岛上的渔民进行救援,原本是想突显人道主义精神,但这并不足以支撑一部大片的情节。导演管虎在选题上出了问题,既想呈现大场面,又试图加入过多的情感线,结果导致影片节奏拖沓,情节零散,转场生硬。倪妮的角色本来是为了凸显女性♀️主义,但显得有些过于煽情,影响了观众的观感。
影片的一些逻辑桥段也值得推敲。岛上的渔民被带到大船上的具体目的没有明确交代,他们只是被简单地引入了故事,却没有相关的动机或者任务。而影片高潮部分的虹吸情节更是显得突兀,完全没有前后呼应,令人摸不着头脑。
导演虽然力求通过海上救援、扫射、以及里斯本丸号的断裂与沉没等场面来营造大片质感,但由于题材本身的限制,视觉冲击力还是不如《八佰》等同类影片。
不过,东极岛在国产电影工业发展方面也做出了贡献。虽然票房不理想,但它为暑期档的影片增添了亮点,并且推动了国产电影在水下戏份的拍摄上取得了技术进步,尤其是在拍摄技巧和工业水准上有了突破,这也得到了郭帆导演和摄影指导刘寅的关注和学习。
尽管如此,观众的情绪往往比较极端,不喜欢的电影容易引发“投资者亏损”的情绪。其实,从电影背后的资本结构来看,东极岛并不完全是亏损的项目。
首先来看一下东极岛的资金来源。电影的出品方包括管虎和梁静的公司七印象文化,这家公司是项目的主控方,投资规模庞大,但并没有引入太多的其他投资方。影片的出品方和联合出品方共计18家,真正出大钱的公司其实不多,光线和中影也有参与,但它们没有公开投资比例。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几家上市公司能轻松拿出5.7亿人民币投资一部影片,似乎有点不太现实,所以最初80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本身就有些疑点,估计数字可能被“水分”过。
这种投资模式也并不稀奇。一般情况下,有影响力的导演和出品公司会将项目包装好,找资金投资,投资金额往往比实际制作费用要高。融资过程中,第一轮资金一般可以让电影回本,后续资金则通过“层层传递”的方式逐步稀释风险。
那么,管虎和梁静会亏损吗?显然不会。在东极岛的路演过程中,梁静曾提到为这部电影押上了所有身家,并且在宣传时“卖惨”,但资本市场里如鱼得水的两位导演怎会让自己陷入亏损?事实上,东极岛无论票房如何,都是稳赚不赔的项目。
根据媒体报道,欧洲的发行商Trinity CineAsia已以8000万美元💵购得东极岛的欧洲版权©️,这个金额正好覆盖了电影的制作成本。而且,电影拍摄期间,剧组还获得了6000万元的地方政府补贴。这些资金让东极岛已经实现盈利。
根据资料,七印象文化的投资占比为35%,按照分红比例计算,目前管虎和梁静的盈利已经达到6000万,而这还不包括他们的导演费和制片酬劳。加上导演费,管虎和梁静通过这部电影的收入可能已经超越了8000万,随着票房的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收益会更多。
总的来说,虽然电影《东极岛》在票房上不尽如人意,但其背后的资本运作和市场策略仍然让管虎和梁静赚得盆满钵满。而他们在路演时所表达的“投入全部身家”的情感话语,若不仔细查证,确实能让人产生共鸣,但事实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