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节能降耗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重庆某小区地下车库的照明改造工程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晶映节能团队通过蓝牙智能感应技术,让这个曾经能耗居高不下的车库实现了74%的节能率,用科技之光点亮了绿色生活。
改造前:隐形的能源“漏斗”
改造前,该车库的照明系统长期处于"长亮不息"的状态。为精确掌握能耗现状,晶映团队从2025年7月23日开始,对车库四个区域进行了长达半个多月的连续计量监测。数据显示,3天实测能耗91.51度,6天实测184.03度,10天实测308.45度,15天实测469.02度。多组数据交叉验证,确认该车库月均照明能耗稳定在915-938度区间,能源消耗常年居高不下。
深入剖析能耗结构,问题根源逐渐清晰。车库内混用两种照明设备:50只18瓦LED灯管和61只10瓦节能灯泡。看似功率不高的灯具,在“24小时常亮”的模式下累积出惊人能耗。物业管理人员坦言:“以前总觉得灯亮着就行,没算过细账,直到看到监测数据才发现,每个月光是照明电费就占了物业开支的不小比例。”
业主们也对原有照明系统颇有微词。“有些角落灯太暗,开车经过时总担心盲区,”业主陈女士说,“但有些区域灯又一直亮着没人管,晚上走在空荡荡的车库里,看着一排排长亮的灯,总觉得有点浪费。”这种“过亮与不足并存”的照明困境,正是传统照明模式缺乏智能调控的典型表现。
改造中:科技赋能的精细化方案
真正的节能从不是简单粗暴地‘关灯省电’,而是要在保证照明质量的前提下,让每一度电都用在刀刃上。针对车库的实际需求,团队经过十多次实地勘察和模拟测试,制定了“精细化识别、按需照明”的改造策略。
改造方案包括三个维度:
一是灯具升级,用130只9瓦蓝牙物联网智能感应灯管(平均功率2.5瓦)替换原有灯具,单只功率较传统灯具降低70%-80%;二是硬件配套,安装专属支架和灯座,确保智能灯具稳定运行;三是网络构建,通过蓝牙组网技术实现灯具间的联动感应,形成覆盖全车库的智能照明网络。
改造后:看得见的节能与体验升级
为何在灯具数量增加20只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大幅节能?晶映技术工程师解释道:“传统灯具是‘一刀切’的常亮模式,而智能灯具采用‘动态调节’逻辑。无人无车时,灯管保持低功耗待机状态;当传感器检测到车辆或行人靠近,会瞬间提升至正常亮度,人离开后又自动回落。这种‘按需点亮’的模式,从根本上避免了无效能耗。”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改造后灯管数量增加了20只,但单只功率从原来的10-18瓦大幅降至平均功率2.5瓦,结合智能控制逻辑,实现月耗电量降至234度的成效。
这种变化源于晶映节能三项关键技术支撑:
一是蓝牙感应网络实现精细识别,确保照明随需应变;
二是低耗能技术让待机能耗降到更低;
三是高光效光源使小功率灯管达到甚至超过原有照明效果。
这场节能改造的意义,远不止于电费的节省。它证明了通过科技手段,城市地下空间完全可以摆脱“能源黑洞”的标签。从“被动耗电”到“主动节能”,从“统一照明”到“定制化服务”,晶映节能的改造方案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传递了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节能改造无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